截至3月31日,22家上市券商年報出爐(剔除3家控股券商公司)。拆解上市券商營收構成來看,在權益市場低迷疊加階段性收緊IPO等影響下,去年券商經紀、投行、信用等業務均呈現一定“頹勢”,自營業務收入成爲影響上市券商營收表現的“勝負手”,業績高增長的券商多數爲自營業務收入增厚所驅動。

此外,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降本增效”成爲券商破局的共同選擇。2023年,券商一方面通過降薪等方式縮減成本,另一方面則在財富管理轉型、國際化業務持續投入等方面尋找新的業績增量。

業績分化

頭部券商座次“洗牌”

自營業務成“勝負手”

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券商淨利潤前十名

證券名稱 2023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億元) 同比變動 2023年營業收入(億元) 同比變動

中信證券 197.21 -7.49% 600.68 -7.74%

華泰證券 127.51 15.35% 365.78 14.19%

國泰君安 93.74 -18.55% 361.41 1.89%

招商證券 87.64 8.60% 198.21 3.13%

中國銀河 78.79 1.43% 336.44 0.01%

中信建投 70.34 -6.45% 232.43 -15.68%

廣發證券 69.78 -12.00% 233 -7.29%

中金公司 61.56 -18.97% 229.9 -11.87%

申萬宏源 46.06 65.16% 215.01 4.32%

光大證券 42.71 33.93% 100.31 -6.94%

數據來源:Choice

◎記者 孫越 李雨琪 王彥琳

截至3月31日,22家上市券商年報出爐(剔除3家控股券商公司,下同),其中營收、淨利實現同比增長的佔比均接近六成,“增速分化”成爲年報關鍵詞之一。

頭部券商座次“洗牌”

在這22家上市券商中,有13家的營收突破百億元大關。中信證券以600.68億元的營收穩居第一,同比下滑7.74%。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以365.78億元、361.41億元分列第二、第三。中國銀河、廣發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海通證券、申萬宏源等營收均超200億元。

從排名上來看,除了中信證券,券商2023年營收前十的其他座次出現“洗牌”。其中,華泰證券去年營收超越國泰君安、中國銀河,由第四升至第二;廣發證券由第八上升至第五。

歸母淨利潤方面,淨利逾百億元的只有中信證券、華泰證券2家,比2022年減少一家。中信證券以197.21億元排在首位;華泰證券實現淨利潤127.51億元,超越國泰君安位居第二;中信建投從上一年的第八上升到第六;海通證券則掉出前十。

在增速方面,頭部券商淨利潤增速整體放緩,半數以上出現同比下滑。其中,海通證券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最大,去年淨利潤同比減少超80%,中金公司、國泰君安、廣發證券等淨利潤同比下滑均超過10%。僅華泰證券、申萬宏源、光大證券等頭部券商保持較高增速。

無論是營收增速還是歸母淨利潤增速,不少中小券商表現亮眼。22家上市券商中,有12家實現營業收入、淨利潤“雙增長”。不過,中小券商業績的高增長與其2022年同期基數較低不無關聯。以紅塔證券爲例,雖然其去年淨利潤同比增幅高達710.57%,但公司2022年的淨利潤只有3852.51萬元。

自營業務仍爲業績“勝負手”

觀察券商各個業務板塊,相較經紀、投行等業務整體呈現的下滑態勢,券商自營業務挑起大梁,成爲券商2023年業績的重要增長點。22家上市券商2023年自營業務收入合計1040.16億元,較2022年的688.28億元增長51.12%。

券商自營的“頭部效應”顯著。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和中金公司自營業務收入均超過百億元,分別爲218.46億元、116.70億元和105.56億元;國泰君安、申萬宏源、中國銀河、中信建投、招商證券的自營收入均超過50億元,位居第二梯隊,分別爲91.25億元、89.74億元、76.58億元、68.42億元和67.30億元。上述8家券商的自營收入佔22家券商自營總收入的80.18%。

在大型券商中,自營業務保持同比高增速的有華泰證券(93.65%)、申萬宏源(76.58%)、中信建投(50.96%)、廣發證券(181.99%)、光大證券(129.35%)。另外4家頭部券商也保持了不低的自營增速,分別是中信證券(23.87%)、國泰君安(29.88%)、中國銀河(36.99%)、招商證券(31.57%)。

自營業務收入是部分上市券商的業績“頂樑柱”,如中金公司、國聯證券、申萬宏源、中原證券和西南證券的自營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均超過40%。而對部分中小券商來說,自營業務收入大幅增長更是成爲其業績反彈的重要驅動力。其中,西南證券自營收入同比增長達1806.84%;紅塔證券、國海證券分別同比增長423.42%、218.61%;國元證券和中泰證券則同比由負轉正。

ETF業務成財富管理重要抓手

2023年,受市場下行及新發基金規模下滑影響,券商經紀業務普遍承壓。目前有可比數據的22家券商經紀業務同比增速無一爲正。不過,一些券商在客戶數量、產品保有量、代銷金融產品收入等重要指標上實現了逆勢增長,表明券商對於財富管理業務的探索進一步深入。

代銷金融產品收入一直被視爲衡量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成效的“試金石”。從代銷金融產品淨收入來看,2023年,前五座次“洗牌”:中信證券以16.94億元的收入,依舊穩居榜首;第二至第五位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國泰君安,分別實現代銷金融產品淨收入12.55億元、8.16億元、7.90億元和6.46億元。而2022年代銷金融產品淨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

從同比增速來看,包括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在內的多家頭部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淨收入實現增長。華安證券以超過100%的增幅,在已披露數據的券商中名列榜首。

此外,多家券商金融產品保有規模也實現連續增長。中金公司表示,2023年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的產品保有規模約爲3500億元,規模連續4年正增長。中國銀河證券表示,2023年公司代銷金融產品保有規模連續4年增長,2023年月均值達2036.26億元,較2022年增長6.15%。國泰君安表示,2023年公司金融產品月均保有量2423億元,同比增長13.3%。

據悉,ETF業務成爲券商財富管理實現“新增量”的重要抓手。近年來,ETF市場規模迅速擴張,券商憑藉ETF代銷渠道的獨特優勢,實現了基金保有量的正向增長。

券商年報透露出其財富管理業務下一步的打法與思路,加強買方投顧能力建設成爲其發力重點。中金公司稱,2024年公司在保持買方投顧戰略定力的同時,將買方投顧理念向單品延伸,做好資產配置。同時,加強對投顧的精細化賦能,實現投顧團隊規模的穩步增長及產能提升。

國際化業務佈局成效顯現

儘管證券行業2023年受到市場行情波動、外部環境不確定等因素影響,但各家券商發展腳步並未放緩,在業務方面仍然呈現不少新亮點,比如國際業務快速發展。

年報顯示,中信證券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國際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6.02億美元、淨利潤2.46億美元;華泰證券2023年實現國際業務收入79.26億元,同比增加19.49%;國泰君安國際業務實現營收21.63億元,同比增長54.96%,公司跨境衍生品新增名義本金4469.80億元,同比增長87.6%。

在境外投行業務方面,中國銀河證券去年實現逆勢增長,完成15單港股IPO項目,承銷債券133筆。2023年,中國銀河證券國際業務營業收入達20.06億元,同比增長11.28%,佔總營業收入的5.96%,同比提升0.6個百分點。

頭部券商去年在國際化佈局上持續深耕,一個新趨勢是將東南亞地區作爲國際業務的發展重點。2023年,中國銀河證券實現對東南亞子公司銀河-聯昌100%持股,進一步鞏固在東南亞核心市場的領先地位。華泰證券也將國際業務進一步延伸至東南亞市場,在新加坡市場加快佈局投資銀行、股票銷售交易、固定收益和財富管理等業務。

降本增效

券商紛紛降薪

成本控制重要性凸顯

◎記者 汪友若

出差標準下調、客戶招待費用標準降檔、金融數據服務商賬號數量縮減……“降本增效”成爲券業近年來的“主旋律”。截至3月31日,已有22家上市券商披露2023年年報(剔除3家控股券商公司,下同),這些機構在“降本增效”方面有何動作?

員工薪酬普降

截至3月31日,在已披露年報的22家上市券商中,有11家的人均薪酬較2022年出現下滑(按應付職工薪酬合計/員工總數計算);若同2021年比較,有18家的人均薪酬出現下滑。

具體來看,中原證券2023年人均薪酬33.55萬元,較2022年下降13.23%,降幅最大;兩家頭部券商中金公司、國泰君安緊隨其後,2023年人均薪酬分別爲69.72萬元、64.75萬元,分別較2022年下滑11.34%、9.39%。此外,人均薪酬較2022年降幅超過5%的還有華安證券、中國銀河證券。

相較2021年數據,券業降薪的趨勢則更爲顯著。其中,海通證券以40%的人均薪資降幅,高居首位;招商證券、廣發證券、中金公司的人均薪資降幅均在30%左右;國泰君安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的降幅超過10%。

業務費用支出剛性不減

人力支出雖然有所下降,但券商營業支出總額呈現較強剛性。已披露年報的22家上市券商2023年營業支出合計2518.4億元,與2022年的2515.16億元幾近持平。具體來看,券商營業支出中的主要項目爲業務及管理費,佔比超70%,該項目下合計支出1851.73億元,同比增長3.86%。

22家券商中,信達證券、中原證券、中金公司、東方證券、方正證券等5家機構的業務及管理費用較2022年有所下降,佔比約兩成。其中,同比降幅最大的信達證券,2023年業務及管理費爲17.68億元,較2022年的19.50億元減少1.81億元,減幅9.3%,主要變動原因爲公司優化費用結構,業務費用減少。

中金公司2023年業務及管理費用支出158.23億元,同比下降6.14%。公司表示,受2023年資本市場表現承壓的影響,集團經營業績較2022年有所下降,員工成本相應下降。

也有券商選擇在行業低谷期逆勢佈局。以國聯證券爲例,其2023年業務及管理費同比上漲31.2%,達21.5億元,公司稱主要系企業收購、業務轉型過程中加速引進人才、拓展業務所致。此外,國泰君安證券、中泰證券去年業務及管理費用上升,均系並表旗下基金公司所致。

業績排名居前的大型券商,營業支出也遠遠高於同行。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中金公司去年業務及管理費用分別爲289.92億元、170.79億元和158.23億元,遠超22家券商的平均值84.17億元。而招商證券、中泰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方正證券的業務及管理費用在50億元至80億元之間。

滬上一位非銀分析師表示,經過2019年至2021年資本市場的一輪上漲行情,各家證券公司在員工人數及人均成本上均有了一定幅度提升。雖然員工成本中獎金等部分屬於可變成本,但相對於收入的大幅波動而言,仍顯彈性不足。並且,近年來金融科技崛起,券商加大研發投入,亦是拉高券商費用的重要原因。後續,“開源”對當前“馬太效應”愈發明顯的證券行業而言有一定難度,成本費用控制將成爲決定業績表現的重要因素。

投行遇冷

收入普遍下滑

融資變局中探尋新出路

◎記者 徐蔚

2023年股權融資節奏生變,券商投行業績普遍“歉收”。截至3月31日,已有22家上市券商披露年報(剔除3家控股券商公司,下同),超九成投行手續費淨收入同比下滑,平均下滑幅度近25%。

股權融資市場的低迷也深刻影響投行業務佈局,部分投行通過“股轉債”的方式優化人員結構,更多的投行加強併購重組等業務佈局,積極應對市場變化。

投行收入普遍下滑

2023年,股權融資市場收緊明顯。A股IPO共完成314單,融資規模爲3589.71億元,同比下降31.3%;A股再融資共完成293單,融資規模爲4027.08億元,同比下降39.8%。

在此背景下,券商投行2023年收入普遍下滑。截至3月31日,以“投資銀行手續費淨收入”口徑來統計,已經披露年報的22家券商中,共有20家券商的投行出現收入減少,佔比91%。

數據顯示,22家券商的投行收入平均下滑約25%。其中,國元證券“滑坡”幅度最大,達到73.53%,投行手續費淨收入從2022年的7.77億元下滑至2.06億元;中原證券、方正證券的下滑幅度均超60%。

大型券商中,中金公司投行業務收入大幅減少,跌至37.02億元,同比下滑47.16%。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的投行手續費淨收入均下滑逾20%。

在市場清淡的背景下,頭部效應依然顯著,“三中”穩居第一梯隊。中信證券以62.93億元排名第一,中信建投以47.96億元居第二,中金公司排名第三。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居於其後,投行收入均超30億元。

優化結構醞釀“去產能”

此輪股權融資節奏變化始於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並對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爲作出部分條件限制。在此背景下,部分投行通過優化結構的方式來應對市場變化。

從2023年全年IPO數量就能明顯感受到行業“鬆緊”切換。2023年全年,滬深兩市核發IPO批文245家,啓動發行237家。其中,2023年1至8月核發IPO批文213家,啓動發行193家;9至12月核發批文32家,啓動發行44家。

而投行保代人數在經歷前幾年的高速擴容後已達8700人,龐大的保代隊伍正在遭遇“項目荒”。據統計,仍在交易所或證監會排隊等待審覈IPO項目的保代約1100人,僅佔全行業保代人數的13%。

“券業龍頭”中信證券的投行部門近期進行了人員調整,百餘人從IPO股權崗轉至債權融資、併購重組、投資等業務條線。

中信建投證券在業績說明會被問及,“作爲頭部券商,IPO逆週期調節背景下如何應對一級市場業務的變化”,中信建投證券黨委委員、執行董事、執行委員會委員鄒迎光表示,一方面,公司保持戰略定力,努力沿着國家戰略方向覆蓋和服務優質客戶,爲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全產品的優質服務;另一方面,公司也會在堅持全面均衡發展的同時,強化在某些業務領域的佈局,以及加大在併購重組業務領域的佈局,深化投行業務的境內外一體化,並在公募REITs等領域積極發力等。

抓住建設一流投行新機遇

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後,“打造一流投行”的願景頻頻出現在券商年報或高管演講中。

中信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佑君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中信證券將全面對標建設一流投資銀行要求,在戰略能力、專業水平、公司治理、合規風控、人才隊伍、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華泰證券首席財務官焦曉寧表示,華泰證券將構建完善分類分層、全業務鏈聯動的客戶服務體系,全面推進綜合實力繼續進階,致力打造兼具本土優勢和全球影響力的一流投資銀行。主要舉措包括:一是堅持以投資者爲本,爲客戶創造財富服務新價值;二是強化全業務聯動協同,拓展機構綜合服務新空間;三是深化金融科技賦能,釋放“業務+科技”融合共創的新動能;四是守住合規風控底線,打造縱橫管控全覆蓋的新體系。

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券商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前十名

證券名稱 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 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 同比變化

淨收入(億元) 淨收入(億元)

2023年年報 2022年年報

合併報表 合併報表

中信證券 62.9326 86.5387 -27.28%

中信建投 47.9642 59.2661 -19.07%

中金公司 37.0228 70.0603 -47.16%

國泰君安 36.8759 43.1093 -14.46%

海通證券 34.2105 41.7891 -18.14%

華泰證券 30.3688 40.2433 -24.54%

東方證券 15.1031 17.3326 -12.86%

申萬宏源 14.4472 18.7973 -23.14%

中泰證券 13.4924 10.1778 32.57%

招商證券 13.0157 13.9250 -6.53%

數據來源:Choic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