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目前險企在綠色金融方面仍處於發展較爲初級的階段,無論是相關規則的完善還是綠色保險的定價和風險都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作爲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到的“五篇大文章”之一,綠色金融近兩年在保險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不管是負債端的綠色保險還是資產端的綠色投資,險企的參與度都不斷上升。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A股五大上市險企2023年年報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信息統計,它們2023年在負債端共提供綠色保險保額超過230萬億元,資產端的綠色投資合計爲9066.64億元,多家上市險企在綠色金融規模上實現兩位數的同比增長。

“其實不管是出於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增強,還是保險業自身的業務需要,綠色保險和綠色投資都是險企比較感興趣的方向,尤其是大型險企,這個領域近兩年也有許多創新湧現。不過總體而言,目前險企在綠色金融方面仍處於發展較爲初級的階段,無論是相關規則的完善還是綠色保險的定價和風險都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一位財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險企發力綠色金融

保險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既包括提供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也包括運用保險資金直接投資綠色項目。

五家A股上市險企均在自己的2023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或ESG報告中披露了自己的綠色保險及綠色投資數據。

根據這些數據,第一財經統計發現,五家A股上市險企的綠色保險保額共計235.09萬億元,綠色投資規模則爲9066.64億元。

綠色保險是指保險業在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治理、綠色產業運行和綠色生活消費等方面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等經濟行爲的統稱。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撰文表示,狹義的綠色保險專指環境污染責任險,廣義的綠色保險還包括爲綠色能源、綠色建築、巨災、綠色技術等領域提供風險保障的保險產品。

從綠色保險的定義範圍來看,在綠色保險方面,財險公司是保險業中的“主力”,三家上市財險公司的所在集團2023年的綠色保險保額均在十萬億元至百萬億元的範圍之內,且增長勢頭強勁。中國人保數據顯示,其2023年提供綠色保險風險保障75.5萬億元,同比增長20.4%;中國平安披露了綠色保險保費收入,2023年這一數字達373億元,較上年增長近49%。而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作爲兩家純壽險公司則均提供了千億元級別的綠色保險保額。

但兩家壽險公司在資產端的投資手筆毫不遜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人壽綠色投資規模達4627.88億元;新華保險2023年綠色投資規模174.08億元。而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及中國人保2023年2023年的投資也均在千億元左右的規模。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除了新華保險2022年相關報告中並未披露綠色投資的數字,其他四家上市險企2023年綠色投資規模合計數較2022年增長了約18%。

事實上,整個保險業對於綠色金融的發展都很“上心”。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2022年保險業綠色保險產品數量超過3600個,綠色債券規模超過5000億元,69家機構建立了綠色金融管理機制及工作小組,9家機構加入了可持續保險或負責任投資原則。截至2023年6月底,綠色保險半年保費收入1159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綠色發展相關產業餘額1.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

同時,在綠色金融領域,保險業近兩年創新不斷。

在近期由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上海市保險學會舉辦的新聞通氣會上就公佈了一批創新案例。例如,作爲國家電網的直屬金融單位,英大財險上海分公司打造“保險+科技”運營新模式,創新開發分佈式光伏發電量損失補償保險,截至目前,已爲新能源企業累計提供1467萬元風險保障;又如,在運營端,大都會人壽推出了全新的“碳循綠色”積分專區,鼓勵客戶積極使用電子化服務,減少自身碳足跡,職場中也融入綠色辦公理念。同時,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2月1日全面上線的上海車險電子投保創新功能,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00多噸。

監管對於綠色金融的方向指引和規範體系也正在密集搭建。2022年6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同年11月份又發佈《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的通知》。去年9月份,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全球首個全面覆蓋綠色保險產品、保險資金綠色投資,以及保險公司綠色運營的行業自律規範《綠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去年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向保險公司、保險業協會等下發《關於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綠色保險發展的負債端及投資端的重點任務、能力支撐及工作保障等提出要求。

險企爲何青睞綠色金融?

業內人士認爲,險企之所以青睞綠色金融,除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逐漸深入、順應國家政策,也是由行業環境的外因及公司運營的內因所決定的。

從外因來說,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顯著上升,應對氣候變化逐漸成爲現實且緊迫的任務。根據中國應急管理部統計,2023年自然災害造成9544.4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454.5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作爲專業風險管理人,保險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過發揮負債端和資產端的專業優勢,爲社會提供氣候風險保障與風險減量綜合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綠色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能充分體現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

而從內因來說,巨災頻繁發生、經濟損失增加、環境相關訴訟增多以及疾病高發等現象也使得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上升,挑戰其承保與定價能力。因此保險業基於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考慮,積極尋求可獲得與可負擔的解決方案,由此形成對自身運營及對社會雙贏的成效,也是保險公司在綠色金融上積極發力的內在驅動力。

同時,從資產端來說,龔明華認爲,保險資金具有長久期和穩定性的特徵,與綠色產業發展週期長的特點相匹配,主要投向新能源發展、化石能源轉型、老舊建築綠色低碳改造、高碳企業節能減排等項目建設。

這些短板仍需修補

儘管我國保險業近年來對於綠色金融的重要性已有了普遍共識,並已取得顯著成績,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爲,目前保險業的綠色金融發展整體仍處在較爲初級的階段,在配套規則、產品定價、覈保、風控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

龔明華表示,制約我國銀行保險機構綠色金融的發展有六大因素:首先,我國綠色金融領域存在上位法缺失問題,綠色金融標準也不統一,導致不同機構可能產生不同的認定結果,不同項目之間缺乏可比性;其次,我國目前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還沒有建立起來科學統一的評估標準和量化指標體系,亟待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機制;三是氣候與環境風險管理能力明顯不足,評估模型和方法亟待完善。綠色保險的風險識別和量化難度大,責任認定困難,賠付率居高不下;四是激勵約束和風險補償機制仍不完善,中小銀行保險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不高,很少有中小保險機構涉足綠色保險領域;五是綠色金融產品種類較少,且同質化情況比較嚴重。六是綠色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亟需加強,綠色保險方面,無論是產品設計、事前風險評估,還是風險隱患排查、事後損失金額理算,保險機構都急需大量複合型專業人才。

對此,龔明華建議稱,應積極推進綠色金融立法工作;可借鑑發達國家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方面的經驗,建立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制度,統一披露標準,規範信息披露內容和形式;建立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提高對“漂綠”“洗綠”等不良行爲的監測和處置能力;綜合運用財政貼息、稅收減免、政策性擔保和市場準入等多種方式,分擔和緩釋銀行保險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活動可能產生的風險;增加綠色保險保障廣度和深度,建立企業碳排放水平與保險定價關聯機制,實行差別化保險費率;利用技術手段,開展對投保企業的風險評估、潛在風險因素篩查和事後損害鑑定;打造綠色金融領域複合型人才隊伍。

也有業內學者表示,綠色保險的風險較大,因此承保綠色保險的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應成立綠色保險風險評估專門化小組;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及區位因素差別較大,在實施綠色保險制度時候,要注意因地制宜;並可嘗試由政府、保險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綠色保險專項基金,用於重大污染事故暴發後的賠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