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满眼绿色,亦如当前的钢市。“今年钢铁形势非常严峻,但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河南省政府参事、省工信厅原厅长李涛去年的发言至今仍在行业回荡。

面对当前低迷的市场需求和不断下行的钢材价格,“产能过剩”已成为行业共识,而如何处理这些过剩产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会上,众多专家一致认为,规模化的产量压减,减少实际供给,是拯救当前钢材市场的唯一途径!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着钢价的持续下跌、行业的深度亏损,“产能就剩”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压减产能”却总是“重重举起轻轻落下”,中钢协曾在去年提出了“三定三不要”原则,其中一条“不要为了保持生产规模而产生现金净流出”,行业人士纷纷叫好,但迟迟不能落地执行。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淡薄的行业自律意识无法促成全行业主动减产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表示,二十多年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市场也曾出现过几次低迷,钢厂获得的经验是在阶段性困难时期咬牙挺去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因此普遍形成了谁减产谁吃亏的习惯性思维。市场低迷时,不约而同地采取囚徒困境策略,恶性竞争难以避免,价格一轮接一轮往下跌,尤以2012-2015年为甚,最低跌至1800元,市场戏谑钢价不如白菜价,全行业陷入亏损。

上述人士说到,2015-2017年那几年,以打击地条钢和去产能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掉了一大批产能,2018-2022年,没有被关掉的钢铁产能获得了一大波的红利。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的反向体现。“别人关停,我不关停;别人先关,我后关,我就可以吃到别人关停、早关停的红利。但凡企业还有点现金流,谁也不愿意主动关停、不愿意早关。你指望钢厂自律去进行减产?这种事任何时候都很难发生。”

4月1日当晚,《中国冶金报》发表社论,言辞激烈,态度明确,文章指出, 自律控产降库存,是应对当前市场形势的“良方”

文章强调,我国钢材消费总量达峰已是不争的事实,总量下降成为必然趋势,钢材市场不可能再依靠需求增长走出困境。不按需生产,市场一定会予以警戒。必须认识到,行业内所有企业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不少企业寄希望于自己多生产、摊薄成本,希望其他企业先减产,导致钢铁行业再次陷入“囚徒困境”,不仅使企业亏损面扩大,还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健康发展。钢铁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反对低于生产成本的倾销,共同营造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管控好销售渠道,共同维护市场稳定有序。

与此同时,工信部原料工业司也于4月1日上午召集宝武集团、鞍钢集团等十多家头部钢铁企业集团召开会议,会议全面了解钢铁行业生产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深层次原因,更好推动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以便于后续制定相关政策

近年来,限产,尤其是政策性限产,似乎变得越来越少。“诞生”于2017年的“秋冬季限产”,在2022年也悄然停止。而在全行业巨亏的2023年,在此起彼伏的“限产”风声中也迟迟未见落地。

在产量压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困难、面临各方利益博弈,阻力较大,同时也可能本该淘汰的钢厂存活下来。但是,如果犹豫徘徊,坐视供需失衡无所作为,可能导致行业陷入螺旋式低迷,重蹈2015年全行业亏损、钢厂大面积停产的覆辙。两权相害取其轻,主动调控产量是摆脱行业困境最有效的措施,更符合行业利益。

上述人士强烈呼吁,从拯救行业困境的角度来看,强烈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今年的全国性粗钢产量调控政策,甚至可以加大限产的力度,减产5%以上

从1949年中国钢产量15.8万吨到1996年突破1亿吨,中国从缺钢少铁的困境攀升至全球第一产钢大国,现在中国年产钢已突破10亿吨,并连续27年稳居钢产量世界冠军的宝座。在面临风云变幻的时刻,这个庞大而骤变的产业,仿佛一条踽踽前行的巨鲸,期待一场华丽转身。

“中钢网”只提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中钢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