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滿眼綠色,亦如當前的鋼市。“今年鋼鐵形勢非常嚴峻,但將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河南省政府參事、省工信廳原廳長李濤去年的發言至今仍在行業迴盪。

面對當前低迷的市場需求和不斷下行的鋼材價格,“產能過剩”已成爲行業共識,而如何處理這些過剩產能成爲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會上,衆多專家一致認爲,規模化的產量壓減,減少實際供給,是拯救當前鋼材市場的唯一途徑!

然而遺憾的是,面對着鋼價的持續下跌、行業的深度虧損,“產能就剩”成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壓減產能”卻總是“重重舉起輕輕落下”,中鋼協曾在去年提出了“三定三不要”原則,其中一條“不要爲了保持生產規模而產生現金淨流出”,行業人士紛紛叫好,但遲遲不能落地執行。歷史經驗和現實表明,淡薄的行業自律意識無法促成全行業主動減產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表示,二十多年鋼鐵行業發展歷程,市場也曾出現過幾次低迷,鋼廠獲得的經驗是在階段性困難時期咬牙挺去就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因此普遍形成了誰減產誰喫虧的習慣性思維。市場低迷時,不約而同地採取囚徒困境策略,惡性競爭難以避免,價格一輪接一輪往下跌,尤以2012-2015年爲甚,最低跌至1800元,市場戲謔鋼價不如白菜價,全行業陷入虧損。

上述人士說到,2015-2017年那幾年,以打擊地條鋼和去產能爲代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掉了一大批產能,2018-2022年,沒有被關掉的鋼鐵產能獲得了一大波的紅利。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的反向體現。“別人關停,我不關停;別人先關,我後關,我就可以喫到別人關停、早關停的紅利。但凡企業還有點現金流,誰也不願意主動關停、不願意早關。你指望鋼廠自律去進行減產?這種事任何時候都很難發生。”

4月1日當晚,《中國冶金報》發表社論,言辭激烈,態度明確,文章指出, 自律控產降庫存,是應對當前市場形勢的“良方”

文章強調,我國鋼材消費總量達峯已是不爭的事實,總量下降成爲必然趨勢,鋼材市場不可能再依靠需求增長走出困境。不按需生產,市場一定會予以警戒。必須認識到,行業內所有企業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不少企業寄希望於自己多生產、攤薄成本,希望其他企業先減產,導致鋼鐵行業再次陷入“囚徒困境”,不僅使企業虧損面擴大,還嚴重影響了行業整體健康發展。鋼鐵企業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戰略定力,反對低於生產成本的傾銷,共同營造公平、穩定的市場環境;同時,還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管控好銷售渠道,共同維護市場穩定有序。

與此同時,工信部原料工業司也於4月1日上午召集寶武集團、鞍鋼集團等十多家頭部鋼鐵企業集團召開會議,會議全面瞭解鋼鐵行業生產運行情況,深入分析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深層次原因,更好推動鋼鐵行業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以便於後續制定相關政策

近年來,限產,尤其是政策性限產,似乎變得越來越少。“誕生”於2017年的“秋冬季限產”,在2022年也悄然停止。而在全行業鉅虧的2023年,在此起彼伏的“限產”風聲中也遲遲未見落地。

在產量壓減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具體困難、面臨各方利益博弈,阻力較大,同時也可能本該淘汰的鋼廠存活下來。但是,如果猶豫徘徊,坐視供需失衡無所作爲,可能導致行業陷入螺旋式低迷,重蹈2015年全行業虧損、鋼廠大面積停產的覆轍。兩權相害取其輕,主動調控產量是擺脫行業困境最有效的措施,更符合行業利益。

上述人士強烈呼籲,從拯救行業困境的角度來看,強烈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儘快出臺今年的全國性粗鋼產量調控政策,甚至可以加大限產的力度,減產5%以上

從1949年中國鋼產量15.8萬噸到1996年突破1億噸,中國從缺鋼少鐵的困境攀升至全球第一產鋼大國,現在中國年產鋼已突破10億噸,並連續27年穩居鋼產量世界冠軍的寶座。在面臨風雲變幻的時刻,這個龐大而驟變的產業,彷彿一條踽踽前行的巨鯨,期待一場華麗轉身。

“中鋼網”只提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中鋼網”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責任編輯:戴明 SF0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