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中美高層保持密切溝通,對於夯實中美關係基礎,拓展可合作空間意義重大。

4月7日,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在北京繼續其6天的訪華行程。

這是時隔9個月,美國財長再次訪華。在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不明朗、不穩定,中美經濟關係錯綜複雜的大背景下,耶倫此次中國行的最大看點應該是,此次訪華的真實目的是什麼、中美能否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以及如何負責任地管理好雙邊經濟關係。

中美“誰也離不開誰”是客觀現實

據新華社報道,4月5日至6日,中美經貿雙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峯與耶倫在廣州舉行多輪會談時,雙方圍繞落實中美元首重要共識,就兩國及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中美經濟關係及全球性挑戰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建設性的交流,一致同意在中美經濟和金融工作組項下討論中美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合作等議題。

近年來,美國不斷強調與中國是“激烈競爭關係”。在此背景下,中美雙邊會談時出現“一致同意”這樣的詞彙並不多見。這反映了中美經濟關係“誰也離不開誰”的客觀現實。

不僅如此,中美兩國的相關政策,對於兩個經濟體和全球經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以美國爲例,自2023年年底以來,外界普遍認爲隨着美國通脹率迅速下降,美聯儲將在今年多次降息。但今年以來美國通脹率高於預期,非農就業報告強勁,人工智能領域投資熱度較高,一些美聯儲官員已轉爲鷹派,不主張今年降息。

如果美聯儲要降息,防通脹再升、控制債務短期急劇上漲就是最大挑戰。而中國作爲全球製造大國和美債債權人,其決策對於美國也有重要影響。

比如,如果因美元降息導致人民幣匯率升值,那麼美國進口的中國商品將漲價,形成美國擔心的“輸入通脹”。反之亦然,美國貨幣財政政策對於中國也有重大影響。

因此,兩國高層密切溝通,深入討論各自的國內需求、投資政策和財政問題,十分必要。

炒作中國“產能過剩威脅論”不公道

也要看到,在兩國高層溝通反映中美經濟關係深入性的同時,美方仍有單方面設置、主導議程的一面。

美國財政部公佈耶倫訪華行程後,就不斷強調將與中方重點討論“中國電動車、光伏和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產生的衝擊問題”。

美國認爲,中國對這些行業的持續補貼導致產能過剩,並廉價輸出海外,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相應產業造成威脅。這個說法極不公道。

2022年8月,拜登政府通過了《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打亂了全球芯片市場秩序就不說了。在新能源車層面,2021年4月,拜登簽署《兩黨基礎設施法》,宣佈投入1740億美元推動美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結果幾年過去,美國僅有4個州建成並投入運營共7家公共充電站、總計38個充電樁。

競爭不過就說是威脅,這一點值得警惕。因爲,這預示着美國有可能設置出一箇中國“產能過剩威脅”的新議題,甚至以此爲由對中國相關產業發動“新關稅戰”。

中美兩國應做夥伴而不是對手

對於美方炒作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中方“作出充分回應”,同時就美方對華經貿限制措施表達了嚴重關切。

有一致同意要做的事,有充分回應和中方嚴重關切的問題,這反映了中美經濟關係最真實的一面:合作與博弈並存。

但正是因爲中美關係棘手,雙方纔應保持密切溝通。對於耶倫二次訪華,國際輿論多持積極看法,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美關係穩定的期待。

4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會見了耶倫。李強表示,中方希望中美做夥伴而不是對手;耶倫也認爲美中雙方應當坦誠溝通,避免誤會,共同推動美中關係穩定發展。

在耶倫結束訪華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有望在未來幾周訪華,美國防長奧斯汀也將與中方同行舉行會談。

美國在大選年通常不會發起主要的談判或雙邊倡議。但中美高層保持密切溝通,對於夯實中美關係基礎,拓展可合作空間意義重大。這應是耶倫此次訪華體現出的最大價值。

□徐立凡(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