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尚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技术发展不足、成本高企以及市场接受度有限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

自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多地出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官方资料梳理发现,从4月初至9日,不到十天时间,从国家相关部门到地方,如浙江、内蒙古、贵州等地,接连发布氢能利好政策。

政策密集

4月3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探索现代煤化工与绿氢、高质量发展氢能产业集群、完善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体系等三方面意见。

这一政策为内蒙古打造全国绿氢先行示范区,形成氢能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持。内蒙古作为中国能源和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地方层面,伊犁州发布了《伊犁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旨在将伊犁州打造成为全疆氢能应用样板间和氢能示范引领者。伊犁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其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和广阔的旅游应用场景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郑州市也出台了《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作为河南城市群的牵头城市,郑州市依托其周边的煤化工、石化等产业,拥有巨大的制氢潜力。规划还提出建立中原氢能交易平台,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此外,宁波市镇海区政府也发布了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新政,明确提出到2026年底,氢能源公交车占比提高到10%以上,氢能源垃圾收运车、环卫车占比提高到30%以上。

湖州市则对《湖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进行了修订。规划显示,到2027年建成多个加氢站和氢能应用场景,初步建成具有长三角区域影响力的“环太湖氢走廊”。

贵州省工信厅也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推动氢能制、储环节的发展,并探索燃料电池、氢冶金等技术的商业落地。这一政策将有助于贵州省在氢能产业链上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财经记者在广东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查询到,3月26日,总投资达60亿元的“国际氢能源产业园”项目在该平台备案。该项目涵盖氢气制取设备、氢燃料电池、氢发动机、汽车装配以及储氢罐设备等车间。

“冷暖自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被提及。业界认为这对氢能行业是一大发展利好。与此同时,氢能产业此前已被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其开发利用有助于中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尽管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氢能企业的盈利难题依旧存在。今年部分已上市的氢能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尽管营收规模有所增长,但亏损依然是普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氢能产业尚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技术发展不足、成本高企以及市场接受度有限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

“外面人看着(氢能产业)很热闹,但我们身在其中,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某大型氢能企业的总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几年,我们赚不到多少钱。”

亿华通和国鸿氢能为例,这两家燃料电池头部企业,在2023年的财报中均呈现出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亏损的局面。其中,亿华通自2020年上市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盈利,亏损额逐年扩大。而国鸿氢能同样面临着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困境。

此外,近期多家氢能企业在IPO路上遭遇挫折,也反映出氢能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认可度有待提高。这些企业在谈及终止上市的原因时,大多提到了市场环境等因素。“这也是我们终止上市的原因。”一家近期终止上市的氢能企业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业内认为,氢能产业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降低成本、拓展应用场景,并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以推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氢能的生产和储存成本仍然较高,导致氢能产品的价格难以与传统能源相竞争。因此,需要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设备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氢能的生产成本。同时,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氢能储存和运输的效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