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水麻辣燙,甘肅高校建設也在持續升溫。

近日,甘肅省委書記胡昌升接連調研西北師範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政法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等超過12所蘭州高校,並從“雙一流”建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新期待。

不論調研覆蓋面,還是頻率,都是前所未有。

過去多年,甘肅的高教水平在西北似乎不溫不火。根據教育部官網去年6月發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72所,其中甘肅50所,其中本科高校22所,專科高校28所,總數量排名全國倒數第五位,僅高於海南、寧夏、青海以及西藏。進一步聚焦“雙一流”高校,甘肅僅有蘭州大學入選。數量上與陝西差距較大,與新疆、青海、寧夏相當。

眼下甘肅高層密集調研,將高等教育重視程度提升至空前的高度,作爲戰略支點的蘭州更是破局的關鍵所在。胡昌升在蘭州理工大學調研時強調,要加力服務地方發展,深度參與強科技、強工業、強縣域、強省會行動,發揮特色學科優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積極服務新型工業化。

作爲全國第一個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蘭州在西北高等教育格局中承擔着“支點撬動”“東接西送”的作用。高等教育建設的新一輪升溫,又傳遞出什麼信號?

新的信號

在甘肅,高校建設正在迎來新一輪升溫。

從3月26日至4月3日,9天時間裏,甘肅省委書記胡昌升接連調研西北師範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政法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城市學院、蘭州財經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蘭州工業學院、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蘭州文理學院和甘肅開放大學等超過12所高校。

即便從全國範圍內看,都十分罕見。如今,距離第三輪“雙一流”建設只剩下三年時間,省委“一把手”如此密集地調研省屬高校,傳遞出的期待不言而喻。作爲教育部定位的“戰略支點”之一,甘肅蘭州承擔着以高水平大學爲龍頭,輻射新疆、青海、寧夏的重擔。

早在2022年5月,教育部就批覆在甘肅設立國家第一個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去年10月,教育部與甘肅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建設西北高等教育創新綜合平臺、實施高校綜合改革系統工程、實施“雙一流”突破工程等重點任務。

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甘肅已經連續第二年重點提及建設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而眼下又密集調研省屬高校,在外界看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建設進一步提速。

從高等教育格局來看,蘭州的作用更爲顯著。2021年,教育部就曾明確指出,“以西安、蘭州爲戰略支點,發揮高水平大學的龍頭作用,帶動引領西北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做強蘭州顯然是“改革先行”的關鍵環節。

在西北師範大學,胡昌升強調,要加強簡牘學一流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要深化數字賦能,推動教育資源向薄弱地區下沉,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在甘肅農業大學,胡昌升指出,要強化學科專業支撐,加大草學“一流學科”建設力度,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做強優勢學科,打造特色專業,培養更多優秀專門人才。

在蘭州理工大學,胡昌升強調,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強化特色學科建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加快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積極助推甘肅新質生產力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輪調研的前五站高度集中於《方案》中省屬高校“雙一流”建設突破工程點名高校,如西北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和簡牘學、甘肅農業大學的草學、蘭州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工程、蘭州理工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均是調研重點。

對於甘肅而言,省屬高校的“突破”既是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亦是服務地方強科技、強工業、強縣域、強省會行動的重要支撐,對於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意義非同一般。

現實迫切

在全國高校版圖上,甘肅及蘭州似乎並不顯眼。

截至去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72所,其中甘肅50所,其中本科高校22所,專科高校28所。這一高校數量排在全國倒數第五位,僅高於海南、寧夏、青海以及西藏。進一步聚焦於“雙一流”建設高校,東西差距更爲明顯。

從全國來看,北京(2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武漢(7所)、廣州(7所)、西安(7所)、成都(7所)、天津(6所)、長沙(4所)、哈爾濱(4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位居前十,而蘭州與濟南、鄭州、昆明等地均只有1所。

作爲14所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大學之一,蘭州大學是甘肅高校在外界的“唯一名片”。在其百餘年的辦學歷史中,湧現過化學“一門八院士”、地學“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中科院“蘭大軍團”、隆基蘭大合夥人等爲人稱道的“蘭大現象”。

不過,進入新世紀以來,西部高校人力資本流失的危機愈演愈烈,蘭州大學更是成爲人才流失的突出代表。

去年12月,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段戴平等在《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困境與出路——基於智力資本的視角》一文中指出,西部人力資源流動具有典型的“削峯填谷”效應,即西部部地區成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流出地”,優秀人才往往從西部高聲望大學流向東部低聲望大學,這往往導致“峯已削去,低谷難平”———

對1994—2015年西部地區高校獲聘的237名“傑青”在西部大開發20年間的職業流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其中有18%的學者在獲得“傑青”項目後有流動經歷,明顯高於全國“傑青”10%的流動比例;同期西部“長江學者”的流動規模也高出全國3個百分點。

這些人才有60%流入華北和華東地區,北京、上海和天津是西部人才的主要聚集城市,且人才流出後極少有迴流西部工作的情況。

蘭州大學更是如此。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西北師範大學校長王利民曾感慨,“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這也成爲談及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現象時,被引用最多的話之一。

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不久前,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目前已經基本扭轉了過去“孔雀東南飛”,甚至“麻雀”都東南飛的窘態。不過,對於甘肅高教發展而言,這只是基礎,要想真正做強蘭州“支點”還是任重道遠。

眼下,蘭州僅有蘭州大學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其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四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而進入“雙一流”時代,地方高校迎來新一輪改寫命運的機會,如廣東、山西等地均在前兩輪“雙一流”建設高校上有所突破。

接下來,西北師範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四個種子選手被寄予厚望,能否在第三輪“雙一流”建設中嶄露頭角,也將決定着蘭州在全國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位勢。

支點撬動

根據規劃,到2027年,甘肅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特色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在轉變模式、改革創新、服務區域等方面爲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作出重要示範。

這也是當前甘肅創新驅動的重中之重。今年初,胡昌升提出,要積極投身創新型省份建設,真正把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變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其中包括,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挖掘各類資源,整體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加快打造西北地區重要的科創中心,努力在新賽道上奮力突圍、追趕進位。

從這一維度來看,甘肅不僅要打造西部高等教育高地,更是要探索一種科技創新賦能區域戰略的特色路徑。這從本輪對省屬高校的密集調研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除了前述省屬高校“雙一流”突破中教育學和簡牘學等點位之外,調研點位還重點包括省部共建乾旱生境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綠色鍍膜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

這些創新平臺均與蘭州重點發展的產業高度契合。作爲甘肅省屬高校中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蘭州理工大學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針對西部有色金屬資源優勢的重要戰略佈局。

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實驗室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76項,其中國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3項,“973”前期研究專項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9項,甘肅省重大專項和甘肅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究專項8項。

這也是高端創新資源“撬動力”的直觀體現。近年來,甘肅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密集出臺相關政策舉措,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2023年,甘肅省教育廳制定《甘肅高校國家級產業研究院建設方案》,在已批准建設12個高校產業研究院基礎上,又積極培育6個國家級產業研究院。

比如,由蘭州大學牽頭成立的甘肅核產業研究院研製的反應堆堆芯自給能中子探測器,在國家重大任務中實現了批量應用;由蘭州交通大學牽頭成立的太陽能光熱產業研究院,研發了熔鹽線性菲涅爾式光熱發電技術,已在首批光熱發電示範項目中得到商業化推廣應用……

從產業經濟的角度來看,甘肅正在全力推動強科技、強工業、強縣域、強省會行動,其中強工業是重中之重。對於全省發展而言,眼下做好“改舊”“育新”“創增”三篇文章至關重要,即———

推動石化化工產業提質延鏈、冶金有色產業提速增效、裝備製造產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風電機組、光熱設備、新型儲能電池等新能源裝備製造業,進一步壯大現代中醫藥、生物製品、離子醫用治療裝備等產業;圍繞氫能與新型儲能、核用新材料及裝備等領域,佈局形成一批百億元級、千億元級未來產業集聚區。

這些自然離不開優質創新資源的支撐與賦能。從一定程度而言,甘肅要建設好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將蘭州打造爲高等教育資源聚集與溢出的支點,與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將其打造爲全省工業大轉型的支點同樣重要。

立足當下,對於蘭州,乃至整個甘肅而言,先要做強自身,纔有進一步“撬動”西部的可能。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城市進化論”(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