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業界約定俗成的默認規則,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公募基金,定期報告披露歷來是“靚女先嫁”,即業績優秀的報告會最新披露,但也有例外。

4月12日,市場迎來首份公募權益基金一季報,“打頭陣”的是一隻名爲南華杭州灣區ETF的迷你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南華杭州灣區ETF的權益倉位在99%以上,但過往多個維度業績均乏善可陳。實際上,南華杭州灣區ETF作爲首隻浙江主題ETF與灣區主題ETF,當年並不缺乏關注度。其他公司隨後跟進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長三角等區域ETF,但這些產品同樣出現了類似結果。

在ETF高度競爭格局下,這成了頗有警示意義的案例:主題ETFF發展應走精細化路線,要直視來自市場容量和投資需求的反饋,一味跟風發行“時髦”產品,往往難逃迅速清盤宿命。這些警示,既適合區域ETF,也適合中證800增強策略ETF、財富管理ETF、國證2000ETF等當前熱門產品。

早已跌破5000萬,基金公司不願清盤

一季報顯示,南華杭州灣區ETF成立於2018年12月14日,成立時規模爲5.03億元。但從規模曲線來看,該基金規模從2019年下半年就開始縮水,隨後逐漸淪爲迷你基金。

具體看,該基金規模早在2019年三季度末跌破2億元,到了2020年一季度末只有0.45億元。隨後,該基金規模持續在1億元上下掙扎,自2020年三季度之後就一直維持在5000萬元以下的“迷你”狀態。但即便如此,南華基金並不想該基金清盤。該基金一季報顯示,在一季度內該基金存在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根據相關規定條件,南華基金已向證監會提交解決方案。

南華杭州灣區ETF是一隻完全按照中證杭州灣區指數的成份股組成及其權重構建組合的指數基金。在跟蹤精確度上,該基金表示力爭日均跟蹤偏離度的絕對值不超過0.2%,年跟蹤誤差不超過2%。根據中證指數公司官網信息,中證杭州灣區指數是從中證杭州灣區指數從環杭州灣區域中選取100只流動性好、盈利能力高且兼具成長性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爲指數樣本,以反映環杭州灣區域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

截至目前,該指數自由流通市值爲1.54萬億元,在權重比例超過30%的前十大股中,既有杭州灣地區的銀行股(寧波銀行(002142)、杭州銀行(600926)),也有半導體、新舊能源、醫藥等其他行業個股,包括中微公司(688012)、三花智控(002050)、華友鈷業(603799)、榮盛石化(002493)、恒生電子(600570)、泰格醫藥(300347),以及安防龍頭海康威視(002415)。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南華杭州灣區ETF的權益倉位在99%以上。一季報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該基金過去3個月、過去6個月、過去1年、過去3年、過去5年均爲負收益,收益率分別爲-6.36%、-13.23%、-28.01%、-38.81%、-9.82%,僅成立至今獲得了正收益,收益率爲7.61%。但從剔除業績比較基準波動之後的超額收益來看,該基金表現並沒那麼差,上述對應維度的超額收益分別爲-0.15%、-0.33%、0.51、1.07%、4.90%、1.60%。

區域ETF整體業績乏善可陳

實際上,南華杭州灣區ETF上述發展過程,是近年來權益ETF發展的一個縮影。一方面,在前幾年市場行情好時,權益ETF難敵各類業績綻放的賽道主動權益基金;另一方面,即便是近2年行情不好時ETF迎來逆市發展,策略粗糙、僅有簡單“概念”或“主題”包裝的ETF,依然難以獲得市場關注。

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南華杭州灣區ETF作爲首隻浙江主題ETF與灣區主題ETF,當年成立時並不缺乏市場關注度。不僅如此,在南華杭州灣區ETF之後,其他基金公司陸續跟進推出聚焦區域指數的ETF產品,由此形成一輪蓬勃發展的“區域基金”潮。但從發展至今情況來看,其他“區域基金”同樣由於長期業績不佳而淪爲迷你基金。

比如,成立於2019年9月的平安粵港澳大灣區ETF,是國內首隻粵港澳大灣區主題ETF,成立時規模高達60億元,但出來後規模迅速縮水,2020年一季度跌破20億元,2020年三季度跌破5億元,2022年末跌破1億元,截至2023年末規模只有0.64億元。從業績來看,截至目前該基金近1年、近3年、成立以來三個維度均爲負值,近3年虧損甚至接近30%。同樣成立於2019年的方正富邦大灣區綜指(LOF),截至2023年末規模只剩下0.05億元,近3年虧損超過了40%。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工銀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ETF等產品身上。

需要指出的是,這類基金表現不佳並不是單個區域情況,聚焦其他區域的ETF產品同樣乏善可陳,包括成渝經濟圈ETF和湖北新舊動能轉換ETF,以及中證長三角ETF等產品。

跟風“時髦”往往蘊藏較大風險

表面上看,區域ETF採取的是一種差異化產品策略,即另闢蹊徑跟蹤了不同於主流指數的區域性指數。但從發展情況來看,這類指數的收益特徵並不明顯,使得這類ETF走向沒落。在談及ETF發展策略時,業內人士多次和券商中國記者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

某大型公募市場人士對記者直言,近年來ETF的確發展迅速,但分化也較爲明顯。隨着市場教育持續深入,投資者逐漸接受了資產配置理念,以“底倉配置”邏輯選擇ETF這類工具型產品。特別是成熟的機構投資者,更會青睞流動性好、指數有代表性的頭部公司產品。小衆的主題產品或許更能“講故事”,但由於容量有限或策略特徵不明顯,難以獲得資金持續關注。

“區域屬於地域屬性,很難成爲一個有效的投資因子。因爲同一地區的公司可以來自不同行業,甚至有某一行業的頭部公司和尾部公司。完全跟蹤這類指數,我並不認爲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某中小公募內部人士表示,基金披上區域“外衣”依然屬於行業主題投資。但成渝經濟圈、杭州灣等這類小區域,難以成爲個股篩選的有效約束。基金公司近年陸續推出的區域ETF,某種程度上只是簡單複製區域上市公司,難以成爲有效的被動投資產品,由此逐漸走向清盤。

這帶來的啓示是,基金公司的主題ETFF發展應走精細化路線,進一步捕捉市場資金的配置需求,而不是投入過多資源在形式或概念包裝。從券商中國記者長期跟蹤來看,在存續規模超過2萬億元之後,ETF發展不僅要應對老生常談的同質化問題,更要直視來自市場容量和投資需求的反饋,一味跟風發行“時髦”產品往往蘊藏較大風險。這既表現在上述一衆ETF身上,同樣也出現在2023年下半年至今期間的“主流”ETF身上,包括中證800增強策略ETF、財富管理ETF、國證2000ETF等多類品種身上。

責編:李雪峯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