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0個音樂節宣佈延期或取消,“不可抗力”成爲最集中理由

複製粘貼的太多了!音樂節如何讓人非去不可

施晨露/何書瑤

本報記者 施晨露 何書瑤

“五一檔”的音樂節正在慢慢減少。4月11日晚,原定5月1日至2日在無錫盪口古鎮舉辦的2024“無錫蕩YOUNG音樂節”宣佈延期舉辦。在這之前,同樣定檔5月1日至2日的貴陽空港瑪卡龍&半糖音樂節已宣佈取消。更多樂迷則在關注遲遲未確定消息的2024大武夷迷笛音樂節。

此前宣佈將於5月2日至4日在福建南平舉辦的大武夷迷笛音樂節被傳可能取消,無疑與同屬迷笛品牌旗下的台州飛龍湖迷笛音樂節宣佈因“不可抗力因素”延期舉辦有關。這場音樂節本應於4月12日至14日舉辦,3月27日,“迷笛”官方賬號還對此進行宣傳,發放回饋樂迷的“滿一百減一百”消費券,同時宣佈台州飛龍湖和大武夷兩場音樂節的陣容。4月4日深夜,樂迷等來的卻是台州迷笛音樂節的延期通知。

4月、5月,春暖花開,是戶外音樂節的扎堆季。今年,音樂節“取消潮”來得有點猛烈。截至4月12日,今年已有超過10個音樂節宣佈延期或取消。這些延期或取消的音樂節包括:原定3月30日舉辦的“永川雲谷音樂節”,原定3月30日至31日在寧波江北達人村舉辦的“鮮氧音樂季·春見”音樂節、在廣州海心沙亞運公園舉辦的星巢祕境音樂節,原定4月13日至14日在溫州舉辦的星巢祕境音樂節、在佛山舉辦的“海潮宇宙音樂節”、在廣州舉辦的廣州文化音樂節,原定4月19日至21日舉辦的無錫太湖九龍灣音樂節等。

音樂節爲何陷入“取消潮”?公佈理由多爲“不可抗力”,這“不可抗力”究竟是什麼?

“不可抗力”真不可抗?

“別再說‘不可抗力’了!”對於接連看到一張又一張來自音樂節主辦方的延期或取消通知,“受不可抗力因素影響”幾乎是統一說辭,樂迷小樟頗爲不解。“還以爲‘不可抗力’指天氣災害呢,可是,有音樂節前一天可以正常舉辦,後一天就因‘不可抗力’取消。”小樟說的是上週末(4月13日至14日)要在佛山南海體育中心體育場舉辦的“海潮宇宙音樂節”。4月4日,該音樂節主辦方發出“演出調整公告”稱:“非常遺憾地通知,由於不可抗力因素,不得不取消第二天(即4月14日)的演出活動,已購票訂單自動取消並退款。”

法律意義上的“不可抗力”指什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法律界人士介紹,不可抗力是免責事由,一般來說,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災害,如颱風、洪水、冰雹等;政府行爲(國家政策調整),如徵收、徵用等;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等。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條還對不可抗力的法律後果和舉證責任分配進行了規定:不可抗力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也就是說,不可抗力的當事人即違約方還承擔舉證責任,應當向另一方提供相關證明。不過,在衆多取消的音樂節,“不可抗力”似乎成了“萬能模板”,觀衆尤其是已購票消費者很難確定主辦方究竟是否遇到了“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只能被迫接受。

儘管延期或取消的音樂節在已開票的情況下一般承諾直接退票、7個工作日內退至賬戶等,但爲規劃參加音樂節而產生的出行費用以及計劃被打亂的煩惱,仍然讓樂迷遭受損失。有觀衆質疑:“觀衆購票後退票要扣手續費,主辦方一句‘不可抗力’退票,怎麼不用手續費?”還有人吐槽:“演唱會延期或取消,主辦方賠旅費、住宿費,音樂節,賠得起嗎?”

沒有“善後”的音樂節,損耗“音樂節”三個字的信譽,影響的不只是觀衆對單個音樂節的消費信心。

票房不達預期“止損”?

在一部分觀衆看來,所謂“不可抗力”,只是一些音樂節賣不出去票的“遮羞布”。在音樂節知名主辦方之一曉峯音樂公社宣佈取消楠溪江星巢祕境音樂節的評論區,相當多樂迷在表達不滿時都提到票價過高,“不分區賣那麼貴,還是交通這麼不便的地方”“賣不出票就別定這麼高票價”。

記者查詢發現,溫州楠溪江星巢祕境音樂節兩日通票定價980元,單日預售票分別爲599元,邀請陣容包括毛不易、陳綺貞、汪蘇瀧等歌手和逃跑計劃、落日飛車等樂隊。音樂節在2月下旬開票後規定了退票規則,觀衆如在4月1日至7日退票要支付高達80%的退票手續費,4月8日起不接受退票。不過,最終是主辦方宣佈取消了。

因爲票房不達預期,一些音樂界人士認爲,音樂節宣佈延期或取消是一種“止損”行爲。已宣佈取消的某音樂節在售票平臺上僅售出2000多張票,即便是音樂節頭部品牌的台州迷笛,有樂迷統計其多平臺售票情況發現,三天音樂節加起來賣出不到2萬張票。

“去年演出市場剛開放,大家憋了這麼久,到處趕着看,票價高也忍了。今年如果陣容不夠有吸引力,觀衆肯定熱情沒這麼高。就算都是比較高配的陣容,也要比較票價、交通等各方面條件,選性價比高的。”網友“活着就是折騰”分析,含流量明星的音樂節,可能會賣爆一兩場,但不可能場場賣爆,鎖定藝人檔期的主辦方要好好衡量主打藝人的“帶票預期”,“複製粘貼的音樂節太多了”。

記者發現,部分音樂節陣容重複明顯,比如先後宣佈的廣州、溫州星巢祕境音樂節,主打藝人均爲毛不易、汪蘇瀧。“如果音樂節票價跟演唱會差不多,爲什麼不去看演唱會呢?”有樂迷表示,音樂節的陣容和票價存在悖論,主辦方請的陣容不夠有吸引力就賣不出票,請大牌藝人演出費高,門票也水漲船高,“有一些歌手原本是開個人演唱會的,現在都跑音樂節了,對粉絲來說,肯定是專場的吸引力更大”。

還有部分音樂節存在定位不明的問題。比如佛山海潮宇宙音樂節,從邀請陣容來看,主打電音、HipHop,但去年,這一音樂節品牌邀請過林俊杰、孫燕姿、潘瑋柏等流行歌手,從連續性來看很難看出其定位。更有不少地方的音樂節爲“一次性”舉辦,名目之繁多,令觀衆難以分辨。

音樂節從小衆到大衆?

從歷史上看,戶外音樂節發展到20世紀,一般是指搖滾音樂節。最著名的當數1969年在美國紐約州北部城鎮伍德斯托克附近舉辦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在三天時間內吸引數十萬觀衆。2009年,知名華裔導演李安曾拍攝反映該音樂節創辦歷程的劇情片《製造伍德斯托克》。

在國內,2000年創辦的迷笛音樂節、2009年創辦的草莓音樂節等均因較有力的組織在樂迷中享有較高知名度。從氣質上看,迷笛更“搖滾”,草莓則更多元。比起更早開始商業化、在多地連鎖舉辦的草莓音樂節,迷笛自去年起纔開始快速擴張,連續在海口、煙臺、海拉爾和南陽舉辦。

搖滾音樂節本屬圈層文化產品,並非所有人都能適應其較爲艱苦、奔放的現場氛圍。不過,近幾年,隨着《樂隊的夏天》等部分音樂類綜藝熱播,加之文旅效應助推,音樂節呈現擴圈態勢。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全國演出市場發展簡報”披露,2023年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0.56萬場,相較2019年同比增長100.36%;票房收入201.71億元,相較2019年同比增長373.6%;觀演人數3551.88萬人次,相較2019年同比增長208.5%。與此同時,去年演唱會、音樂節下沉效應凸顯,在三、四線城市舉辦的比例攀升,成爲促進地方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演唱會、音樂節被視爲文旅流量密碼,按業內估算,音樂節期間,1元錢的門票大約可帶動舉辦城市7元到8元的其他消費。

今年以來,不僅音樂節“退燒”,就連演唱會市場也不像去年那樣高歌猛進。秒光、售罄,不再是演唱會的常態,或者說,目前的情況纔是演出市場真正的常態。

對從業者來說,音樂節各地開花也沒有與“日子好過”畫等號。一位自稱來自“腰部以下樂隊”的樂手發文稱:“隨着近幾年搖滾樂逐漸通過綜藝等方式走進大衆視野,很多人感覺市場變好了,其實不然。一句話概括現在的市場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頭部樂隊有接不完的演出,腰部以下樂隊依然很難。”

一位音樂節資深觀衆說,僅僅從拉動文旅消費角度考慮,而非真正培植壯大音樂節文化,多數音樂節在熱鬧之後留不下來。同時,音樂節未能成爲新樂隊登場面世的第一個舞臺,反覆利用的頭部陣容審美疲勞,帶來的是高成本和逐漸喪失的吸引力。“國外一些歷史悠久的音樂節,均有穩定的風格取向,形成鮮明的文化標識。文旅是音樂節的重要效應,但這種效應不是速成的。”

城市文旅發展,不是“一錘子買賣”。同樣,音樂節的聲量也並非湊幾組歌手、樂隊,找一個場地,就能餘韻不斷。“取消潮”面前,正是重新思考音樂節未來的時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