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陈瑄画像

元末明初的合肥,是个群星璀璨、猛将辈出的地方。在一众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合肥籍武将中,有一人非常特殊,他不仅是著名军事将领,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水利专家,他督理海上漕运、内河漕运共计三十年,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人正是陈瑄。

武将世家,文武双全

话说朱元璋是位非常善于内部管理的帝王,在大明朝建立后,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武将们,功劳大的不仅可以做都督、都指挥使这样的高级武职,而且还能得到世袭的爵禄;功劳小一点的,也能在大明帝国的卫所军事系统内获得不等的武职,而这些武职大多是世袭,世袭武官的嫡子叫“应袭舍人”。

陈瑄就是应袭舍人出身,其父陈闻在元末是合肥县地区的地方武装组织头目,义兵千户。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后,陈闻很有眼光,认为天命所在,于是欣然率部来投,被授予管军千户之职。陈闻先后跟随汤和、徐达等名将作战,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积功升任成都卫指挥佥事,为正四品武职。

此后,陈闻先后在平定梁山、大竹贼寇、征讨云南、攻打龙海、征讨建昌等战斗中多次立功,终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升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为从三品武职,并且可以世袭。这一年,陈瑄刚满17岁。作为武臣嫡子,陈瑄很快以应袭舍人的身份被选去做都指挥使瞿能的侍从。而这正是朱元璋为了保持武将系统的良性基因,通过这种让年轻的武臣子弟参与军事活动,来培养武将的特殊方式。就从陈瑄个体未来的成就而言,已经证明朱元璋的远见卓识。

按照杨士奇所撰《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平江侯谥恭襄陈公神道碑铭》以及《漕运通志》记载,陈瑄精通骑射,能够一箭精准射杀鹅群中夹杂的孤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坐享父辈荣誉的军二代,反而在打磨武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26岁的青年陈瑄因为父亲退休而袭职本卫指挥同知,正式开启自己的武官职业生涯。根据史料记载,没过多久陈瑄身上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据说,成都右卫有些善于玩弄权术的武官群体,觉得初袭职的陈瑄年轻可欺,于是想要架空他。这种职场上的卑劣职场手段非但没有吓倒陈瑄,反而是这些人悉数被陈瑄收拾了一顿。当然,陈瑄也很快就团结了部属,保持了右卫的稳定。这件事既体现了陈瑄性格中稳健、沉着的一面,也展现了他雷厉风行、英决果断的行事特点,这也是他今后职业生涯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征战西南,戎马生涯

合肥人的性格其实是有些剽悍刚烈的,之所以明初的时候猛将很多,大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根据《毘陵小南门陈氏族谱》《陈公神道碑铭》以及《明实录》《明史》等相关档案记载,还原了一个勇敢无畏、强悍有魄力的武将陈瑄形象。

在继承父亲武职之后的六年里,陈瑄参加了大量的战斗,战斗轨迹遍及西南等地,为稳定明王朝边疆的局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原已投降的元故平章月鲁帖木儿叛乱,陈瑄跟随蓝玉前往平叛。在卜木瓦寨战斗中,进攻的三路明军有两路被敌军的攻势击退,只剩下陈瑄率领的百余名士兵,而包围他们的叛军有数千人。陈瑄处变不惊,虽然身上已经多处受创,脚也受伤了,他用布包住伤足,下马步射,用刀枪与敌军厮杀,战斗从早上持续到了傍晚,一直打到敌军撤退,为剿灭叛乱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追捕漏网之鱼贾哈剌时,陈瑄率部渡河后立即焚烧了渡口,以表达自己不成功便成仁的坚定决心。他凭借地势迎击敌军,一天之内连续与敌人作战13次,强悍的陈瑄在大败叛军后直接攻入对方的营寨继续作战,直至捕获了贾哈剌送到南京治罪。凭借这些战功,他被升任都指挥同知,这已经是从二品的高级武将。此后陈瑄跟随蜀王朱椿多次巡视边境、招抚边夷、管理茶马政策,获得了边民的一致拥戴。

陈瑄的前半生虽然同样活跃在战场之上,但彼时的名将多如星辰,故而相较之下他的履历则显得要逊色一些。而随着永乐一朝的开启,陈瑄人生的下半场则将迎来别样的精彩和恢弘。

外海内漕,奠定基础

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陈瑄受命以总兵官的身份负责通过海运向辽东地区输送粮饷。漕粮海运对于明王朝的正常运转有很重要的意义,辽东地区的军饷和物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运,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才能让大明维持东北地区的威慑力。在改海为河之前,陈瑄一共开展了12次海运任务,基本保持一年一次的频率。在督理海运期间,陈瑄率领二十万名士兵修筑了一万八千余丈海堤,使得海门至盐城一线五十多年没有受到潮灾的影响,沿岸百姓深受此惠。

永乐十五年(1417年)海运暂停,陈瑄转而肩负起了漕运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每年运送到北京的粮食从原先的200万石提高到了500万石,使得北京地区的物资供应变得十分充沛,有力保障了迁都北京后的物资供应。在管理漕运期间,陈瑄同样在水利设施建设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地区开凿了清江浦,从此以后,从江南北上的漕船可以一路行驶在相对平缓的河道中,漕运在淮安附近也改由清江浦进入淮河,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并且使得清江浦成为城镇,带动了本身及整个淮安地区的繁荣,为淮安成为漕运和河道的管理中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陈瑄还在苏北地区新开水道避吕梁洪和徐州洪之险,并且建设沿河配套设施。通过水利工程,确保水位的稳定,削弱了两洪对漕运的阻碍,进一步保障了漕运的有序开展。除此之外,陈瑄还一手确立了明代的漕军制度。根据《明会典》记载,明代漕军分属124个卫所,由12个把总管理指挥,具体兵额在宣德年间被确定为十二万余人(一度增加至二十四万人)。参与运输的漕军士兵仍然保持军事训练,承担作战任务,海运时代的巡剿倭寇即是其中典型。

在水利建设方面,陈瑄还采取了诸多治河措施和施工方法。乃至于明末谈迁取道运河至北京时,也发出“今宜师其意”的感慨。足见陈瑄在漕运、水利领域的功绩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诚如前之所说,明初的武臣中以勇略见长的多如过江之鲫,但能上马治军,下马抚民,同时在军事与民政上面都有建树的人寥寥无几。而陈瑄对人员调度管理的指挥艺术,漕运制度设立、漕军任务分配和军事训练等方面,都对明朝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完善了明代的漕运方法,他所提出的“兑运法”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号称军民两便。后来,明人在淮安为陈瑄塑像立祠,以纪念他的功绩。

□黄振华 萧寒 王晓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