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刘备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吾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虽然他这句话遭到很多人质疑,但刘备却始终坚持这个说法。东汉王朝中央政权的颓废,使当时很多姓刘的人产生了重整河山的幻想,刘备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而且他也真的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当时有一位正牌的汉朝刘氏汉室宗亲,却坚决不接受众多地方势力支持其称帝的建议,甘心只当一个爱民如子地方官,最后,竟然因为不忍心破坏烧毁民房和多杀人,而被对手成功反击,导致失败丢命,这个人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刘虞。

刘虞是三国早期的地方实力派之一,是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史载他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是正牌的汉室宗亲。刘虞早年通过举孝廉担任曹吏,后因累积政绩迁为幽州刺史,刘虞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迫使其随时朝贡,不敢侵扰,因此百姓常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但后来却因公事被免官。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后,虚弱的汉朝廷赶忙任命刘虞为甘陵相,前去安抚灾荒后的百姓,以俭朴为下属作榜样,不久升为宗正。后来,刘虞因在幽州平乱有功被升为太尉,幽州本为穷州,需要青、冀两州补贴财务开支,但当时因战乱交通断绝,无法调度金钱物资。刘虞却另从开放上谷的市场与外族交易及开采渔阳的盐铁矿取得收入,吸引了百余万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乐业。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董卓专权,派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封刘虞为太傅,招他回朝任职,道路阻塞,任命竟不能够到达。刘虞在幽州追求宽政,劝导百姓种田,开通上谷的胡市,发展渔阳的盐铁产业,因此,当地百姓安乐并积累了不少粮食。青州、徐州的士族和百姓为躲避黄巾之乱,来投奔刘虞的有一百余万,都被收留并安排安置。刘虞虽为三公级的高官,但天性爱好节约,穿着破旧的衣服,一顿饭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荤菜。远近原本作风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变风气。

刘虞后来倒霉直至身死,主要是因为他收留并培养了公孙瓒。起初,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受刘虞的节度。公孙瓒只注重自己的部队强大,放任部下侵扰百姓,而刘虞注重仁政,很关爱百姓,于是与公孙瓒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随着公孙瓒势力的不断膨胀,二人矛盾越来越大,直至因为刘虞儿子刘和在替汉献帝找刘虞求援的途中,被袁术扣留,公孙瓒暗通袁术,鼓动他扣留刘虞派去希望与袁术一起行动的军队,刘虞得知内情后,与公孙瓒之间的仇怨又加深了许多。

此后,公孙瓒屡次违反命令、侵犯百姓。刘虞准备赏赐给游牧民族的物品,也多次被公孙瓒抢夺,刘虞不能制止,于是上报朝廷诉说公孙瓒掠夺百姓的罪行,公孙瓒也上表告发刘虞办事不利,两人相互指责,朝廷也无力处理。公孙瓒则另修城池以防备刘虞,刘虞几次邀请公孙瓒相见,他都称病不来,于是刘虞密谋讨伐他。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刘虞的实力虽然超过公孙瓒,却因为自己的“仁义爱民”而自缚手脚,最终被公孙瓒击败擒获,并杀害。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刘虞自己纠合十万人进攻公孙瓒。刘虞告诉士兵:“不要多伤人,只杀公孙瓒一人就行。”刘虞手下从事公孙纪,因为同姓而被公孙瓒厚待,趁夜跑到公孙瓒处告发刘虞的计划。当时,公孙瓒的部众都散布在外面,公孙瓒自觉不敌,本想逃走。结果因为刘虞的士兵不善于作战,又爱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许焚烧城池,一时间竟攻不下来。公孙瓒于是召集精锐勇士数百人,顺风纵火,趁势突袭。刘虞遂大败,向北逃至居庸县。公孙瓒乘胜追击,三日就攻陷城池,活捉了刘虞。但没有刘虞毕竟是他的长官,公孙瓒没敢马上杀掉他,而是仍让他作傀儡管理州中的事务。后来借助朝廷使臣段训的名义,公孙瓒才将刘虞斩首。

刘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后百姓都痛哭流涕。但他作为东汉末年少有的以“仁政”为理念的政治家,短暂地造福了一方百姓。可惜,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像刘虞这种“仁”人,往往是斗不过像公孙瓒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烧杀抢掠的“狠”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