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市場的中年危機愈演愈烈:既上不去,也不敢下來。

“太難了,金融民工”,近期發出哀嘆的投資人越來越多。

悲觀、負能量情緒的持續蔓延,除了市場環境日益嚴峻外,還有從業者對個人職業發展和生活穩定的擔憂。

近兩年,市場不確定性因素、行業競爭加劇等成爲常態,投資人的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的不穩定性也給從業者的職業生涯帶來陰影,行業調整和優化伴隨着一輪又一輪的降薪和裁員,使得無論是堅守崗位還是被迫離開的從業者們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和不安。

一級市場的中年危機愈演愈烈:既上不去,也不敢下來。

一級市場的中年危機

日前,一則“很高興你也是一級市場失業的女投資人”的帖子引發衆多行業從業者的共鳴。

帖子中,投資人分享自己的經歷:“節後面了十幾家機構,但都沒有下文,已經開始思考徹底換行或者自己創業了”。

某機構HR負責人向我們坦言:“如今的市場的確如此”。

自2023年以來,隨着市場環境的劇烈變動,一級市場經歷了一輪裁員潮。許多從業者因此而被迫離開了市場,面臨重新就業的難題。

從機構端來看,隨着市場環境變化,機構自身生存也面臨壓力,降本增效成爲機構首選的方式,一方面整體招聘需求在減少,另一方面,原本的職位薪酬調整,普遍比往年薪資要少。

日前,北京基金業協會發布的《PE/VC機構薪酬調研報告》顯示:2023年行業整體年薪水平較2022年下降幅度達20%-40%。

一位獵頭向我們描述了當前一級市場的招聘現狀:“如今,市場上有效的工作機會正在減少。即便是在找到合適的候選人後,一些機構也並不急於立即發出offer,而是選擇繼續觀望一段時間。此外,整體來看,開出的薪酬標準普遍不高。”

一級市場進入全面困難階段,不僅僅是求職者面臨壓力,對於仍然在職的從業者來說,也面臨諸多挑戰,不僅要應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還要面對職場內部的多重壓力。

離場者的焦慮

主動或被迫離場的投資人面臨就業焦慮。市場環境的日益困難限制求職選擇,中年人的生活壓力使得重新就業變得更加迫切。一邊是選擇變少,一邊是中年人的生活所迫,求職者面臨的主要困境是如何重新進入職場,或者在有限的選擇中做出最佳決策。在尋找新工作過程中,遇到的重重障礙無疑加劇了中年危機的焦慮感。

在場者的無奈

而仍然在職的從業者,往往需要承擔更多角色和任務。GP募資、退出兩端同時受阻,讓原本應該高效運轉的市場陷入了長期的困境。爲了應對募資和退出壓力,機構不得不採取全員尋找資源的模式,堅持“即使沒有資源,也要創造條件”的原則,全員搞募資,全員搞退出。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揹負起退出的KPI,完成招引任務,更多IR則是肩負起基金全流程工作。

然而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工作進展緩慢卻是常態,留在場的從業者們承受的工作壓力和無奈相當可觀的。

有人調侃:“只是名聲在外的投資人”。

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對於大部分從業者而言,日子都不好過,上不去,又不敢下來,而市場本身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一級市場從來不缺“幾十倍、上百倍”收益神話,然而,隨着市場邏輯調整,一級市場進入重塑階段。環境和監管等多方因素帶來的陣痛依然將持續。

對於GP而言,面臨的壓力正在急劇增加,如何在市場階段性衝擊中尋找到價值機會,成爲決定機構和從業者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自我重塑,“剩”者爲王

從去年開始,就陸續有從業者在社交平臺頻繁表達出“逃離一級市場”的聲音,甚至主動勸阻有意向進入一級市場的畢業生。

對於投資人來說,過去在市場黃金時代通過投中互聯網等行業明星項目進而光環加身、獲得超額回報的幾率變得渺茫,這條路徑變得難以複製。

隨着市場環境變化,一些從業者因各種原因被迫離開了這個行業。同時,隨着預期收益變窄,也有人開始主動探索其他行業的機會。然而,對比其他行業來看,即便在降薪的市場環境下,一級市場的薪酬依然普遍高於大部分行業。

用有一位網友比喻來看:“當下的不適應,就像是習慣了高鐵商務座的舒適,突然換成綠皮火車自然感到不適”。

近期在與機構朋友溝通時,我們發現,儘管行業面臨着諸多挑戰,但許多從業者已經開始接受現實。

一位投資人坦言:“儘管行業形勢越來越艱難,但至少我目前還有一份工作”。

無論是從悲觀情緒到選擇躺平,還是接受現實,其實更多的是從業者心態層面的逐步轉變。

市場“悲觀信號”和由此產生的“噪音”往往會放大從業者的負面情緒。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理性和冷靜變得尤爲重要。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與其沉浸在悲觀情緒中,不如積極尋找新的發展道路和機遇。

日前,新“國九條”的發佈,有機構在哀嘆:“再見,IPO。”但也有從業者認爲,新“國九條”將重塑一級市場生態,更快地出清一級市場的劣質產能,給市場帶來更長期的機會。

結語

面對市場的轉折點,無論是GP還是從業者,都應儘快適應環境的變化,並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路徑,“剩”者爲王,活下去纔能有新的機會。

雖然一級市場短期的痛苦仍將持續,但重塑才能根治頑疾,適應市場變化,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的機會。

市場環境及監管變化,讓一部分機構前行的步伐慢了下來,也讓行業得以更加冷靜和理性,倒逼市場迴歸理性。

對投資機構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調整和適應期。對於投資機構和企業來說,在當前階段發揮好自身優勢,以價值增長來提供投資收益,增強自身投資回報能力、探索多元退出方式來適應市場新生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FOFWEEKLY,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