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雄安4月16日電 題:醫者李嘉的“新身份”

中新網記者 陳林

從小在北京出生、長大的李嘉,現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簡稱“宣武醫院”)副院長、雄安宣武醫院院長。晚上,一頭白髮、穿着運動鞋的他,快步走進醫院會議室,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此前,他在北京剛忙完工作,趕回雄安。稍晚,還要和同事商量明天工作事宜。採訪時,他的手機鈴聲不時響起。

48歲的李嘉,從醫已有25年。從1999年大學畢業,在宣武醫院工作至今。他胸前的工作牌,只有單位、姓名,並無職務。多年前錦旗上“病人心中的李嘉”,如今已是同事掛在嘴邊的“嘉院”。

醫者

作爲醫者,多年前的李嘉,曾因參與援藏、援外醫療等工作,經媒體報道而被外界所知。再憶16年前的西藏之行,他似乎已忘記進藏時的嚴重高原反應,記憶滿是美好:雪山、河水是以前不曾見過的純淨;藏族農牧民是那樣純樸,治癒出院時用潔白的哈達、剛蒸熟的熱乎乎的土豆表達感謝……

當年幫助所在縣醫院完成“第一例60歲以上老年患者膽囊手術”等多個第一,採訪間他並未多談,只說了句“那是年輕的李嘉醫生,用有限經驗提供些建議”。他更願講述國家近年“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帶去的變化,當地醫療能力顯著增強。這背後,是他和西藏的醫院“一直還有聯繫”。

圖爲援藏時的李嘉。(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李嘉的微信頭像是張布達拉宮圖片,從用微信起,“從沒換過”。在他眼中,這是援藏情感記憶,也是對西藏文化的喜愛。

2014年,他又開始援外工作。所在的中國首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半年時間創造了“第一例複雜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等這個國家的多個“第一次”。通過培訓,還幫助搭建了神經外科治療體系,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分別時,“醫療總監一封情真意切的告別信”,讓他多年後依然記憶猶新,信中內容脫口而出。他說,通過語言、手術等交流,他們逐漸與當地醫生、患者建立起信任,被親切稱爲“Chinese Doctor”。

因援藏、援外等事蹟,李嘉榮獲《健康報》評選的“平凡英雄”。近日,又被授予“最美雄安建設者”稱號。

“嘉院”

2017年4月,媒體發佈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消息。6個月後,李嘉開始負責雄安宣武醫院籌建。7年間,從宣武醫院到雄安的團隊,也從最初4人增加到20人,見證着醫院從一張白紙到開診運行。

這是雄安第一座三甲標準醫院,設計者把“未來之城”的白洋淀與宣武醫院的神經特色元素巧妙融合,模擬澱泊形態,將西北側規劃綠谷和水系的自然風貌隨地勢引入院區。樓內,形似神經元的天花板和燈飾隨處可見。

作爲管理者,李嘉正和團隊一起,將宣武醫院專業優勢與雄安政策優勢相結合,致力把醫院建設成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醫院和現代化醫學中心。

他解釋說,治病救人同時,現代化的國家級醫學中心還擔負着在科技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任務。通過新區政策、資源、人才等優勢,去推動一些突破性工作,如對新設備、新藥品、新技術嘗試性實驗,以及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在李嘉看來,醫院是張白紙,他希望嘗試管理上的創新突破。如搭建MDT模式,從門診到病房都以系統、器官、疾病爲核心組建診療中心,做好學科建設同時,搭建臨牀專科體系,儘可能方便患者,“但這背後需要對傳統科室調整、整合”。

他說,過去沒有這方面經驗,要去交流學習,要循序漸進。“有的可以現在做,有的已經在做並取得成效,有一些還需要時間。”

喜歡戶外運動的李嘉,以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裏回答爲何去登珠穆朗瑪峯那句“Because it’s there”舉例說,以疾病爲中心的學科整合大勢已經來到,即使自己不做別人也會做,別人做了自己就會落後。“與其這樣,爲何不去嘗第一口鮮?”

2024年4月2日,李嘉榮獲“最美雄安建設者”稱號。受訪者供圖

見證者

目前雄安宣武醫院已開診科室33個,門診量4.2萬餘人次。試運行以來,約130名高水平的臨牀、護理專家從宣武醫院來到雄安,每人每週在此工作3天以上。

李嘉同樣如此。他在雄安的時間或許更長,儘管宣武醫院“還有一大攤事”。往返京雄,已是日常一部分。至於多少趟,他笑着說“那真不知道”。即使今年,也實在無法算出。“上週我週一一早坐班車來,週二晚回,週四早上來,晚上回去,中間還要去石家莊。”

兩個宣武醫院間,每天都有班車往返。開始是輛50多座大巴,“現在兩輛都不夠”。有時受天氣影響高速關閉,他們就改坐高鐵,有時也會住在臨時公寓。

“我們一起爲醫院未來打了個底稿。”相比個人付出,李嘉更願主動聊起其他同事。他說這是一個集體,都有情懷。“不在乎付出多少,更看重要做什麼,或是做成了什麼。”

圖爲雄安宣武醫院內部場景。 記者 韓冰 攝

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區域。李嘉見證醫院從白紙到開診同時,也見證了雄安從一張白紙到雄姿初顯。

他忘不了第一次來時,到處是地,還有較低端加工業。現在,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拔地而起,從北京搬遷來的央企及其他高科技企業也越來越多。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李嘉也見證着越來越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成果,正轉化成民生紅利。在雄安宣武醫院就診患者中,不僅有當地人,還有人來自其他城市。

他坦言,京冀醫療水平確實存在差距,多年來北京優質醫療資源不斷向雄安、河北疏解,通過同質化管理、同質化培訓,進一步縮小差距。“我們醫院已建成投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也已開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也開診試運行了。”

李嘉認爲,雄安宣武醫院有義務通過“醫聯體”合作,帶動提升雄安及周邊區域整體醫療水平,切實破解新區患者“看病找好醫生難”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他說,“不久,將與三縣醫院簽訂‘醫聯體’協議。此外,我們的醫療資源,還要下沉到鄉鎮醫院。”(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