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省文化馆“流动青年宫”走进建平县第三小学,教声乐、说快板、烙糖画

带领孩子们推开美育之门

在李凤艳手把手的教授中,学生们将一勺勺黏黏的糖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糖人、糖画。

本报记者 杨 竞 文并摄

4月11日一大早,辽宁省文化馆(辽宁省青年宫)组织的“流动青年宫”的老师们驱车5个小时,来到朝阳市建平县第三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声乐、快板、糖画制作、美术专业指导,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就能享受到校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体验到别致的快乐课堂,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声乐专业的老师张冰带领着第三小学的学生们,唱起了歌曲《长歌行》。张冰与孩子们面对面,通过和声、音色、音量、音准、气息、吐字、声音共鸣、强弱的控制等进行训练,从发声练习到学唱歌曲,从理解歌词文本到声情并茂地演唱,让同学们在欢快愉悦的歌声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动听的旋律中,孩子们用声音去表达,用心去感受,在温暖的春日里,阳光的普照下,释放他们对春天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通过这首经典汉乐府《长歌行》的学习,我在享受音乐和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同时,明白了惜时的意义。”王博润同学说。

在另外一个教室里,清脆欢快的快板声响起,孩子们正在上快板课,来自辽宁省艺术研究院的张天来老师正在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拿快板、打节拍及如何演绎朗朗上口的短小作品。课程中,张天来还表演了家喻户晓的相声贯口《报菜名》并教授给孩子们。“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迟若彤同学一口气说完,孩子们纷纷为她点赞。

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糖人传承人李凤艳开始了糖画制作课程的演示和讲授。李凤艳组织孩子们排队一个一个上台体验,每个孩子都挑选了自己喜爱的图案,通过李凤艳手把手地教学,在弥漫着焦糖的香味中,孩子们将一勺勺黏黏的糖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糖人、糖画——龙、小兔子、大熊猫、猴子、花篮、飞机……当一个个美丽的花篮和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展现在眼前,同学们都兴奋不已、爱不释手。“糖人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传承着民间的智慧和技艺。”李凤艳对同学们说。

美术辅导课上,手抄报的设计制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省文化馆的罗春海老师为学生带来了充足的画具和实用的临摹图案,教孩子们手抄报的多种构图方式,并亲自示范基本的绘画手法。在罗春海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创作出了独具风格的手抄报作品。陈梓涵、张铭川、马悦宸3名同学最先将手抄报制作出来。他们做的手抄报版面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主题突出、图文并茂。

张铭川在版面上画完之后,又在空白处画了许多花边,围起来就是一个花栏,里面画格子,在太阳下画了几朵白云,又写上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我第一次创作手抄报,当我拿起笔,画了一面在阳光的照射下迎风飘扬的国旗时,我对祖国的爱油然而生!”陈梓涵说。

老师们驱车400多公里来到我们身边,马不停蹄地为同学们上课,让我们很感动!建平县第三小学教师们表示,孩子们对“美育进校园”课程兴趣满满,课程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关于美的想象,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让孩子们不出校园就享受到了专业的美育资源。

省文化馆青少年活动部主任崔姝祎表示,建平县是新中国国歌素材的重要创作来源地,省文化馆的老师们这次来不仅仅是送文化、送美育,更希望借此活动陪伴孩子们一起传承好红色文化。

辽宁省文化馆馆长郑直说,下一步,省文化馆将继续拓展青少年美育覆盖面,遵循美育特点,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更好提升孩子们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