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杨军波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供同行参考,旨在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悄然“生长”。

2022版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成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消化,缺乏启发式教学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不足。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体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主动去接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什么形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问题二:把实物圆柱的侧面剪开以验证猜想。——剪法不同,从而得到了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问题三: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圆柱的侧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把侧面重新包在圆柱上发现: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学生在看一看、剪一剪、比一比的活动中主动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探究过程,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既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操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渗透了“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悄无声息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二)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鼓励思维创新

数学中有很多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如: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利用画图的方式,化抽象为直观帮助理解;转化思想,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分类方法,在学习“搭配”时,学生从无序的搭配,再通过小组交流、逐步完善,总结出有序的搭配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渗透,在探索中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善于选择合适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课堂的练习反馈中,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在数学思想的引导下,处理问题时目的明确,方法高效。掌握好数学思想和方法,比掌握好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将不断受益。

(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充满温度

新课标指出,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快乐是最好的动力源,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才能高效。比如,在学习“折扣”这节课时,学生理解了“打几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还价》:一位顾客在商店买衣服,店员推荐说:“现在店里有优惠活动,全场打七折,购买很划算。”不料这位顾客却说:“再便宜点吧,打八折吧”,如果你是店员,同意吗?稍停片刻后,大部分学生发出了疑惑的笑声。我问为什么笑呢?一学生说:“打八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比70%反而又贵了呀。”我及时接上:“是啊,没文化,真可怕!”孩子们在笑声中牢记了“折扣”的含义,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同时,老师怀揣关爱之心,面带微笑,因为笑脸也能产生动力。快乐的心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关系融洽。所以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通道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情。在课堂上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思维的火花闪现、碰撞,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灵动的课堂情境中孕育、升华。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教学策略,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悄然“生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中心学校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