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賀州日報 □班忠獻

在廣西鐘山縣,有一種獨特的美食,兩頭尖細中間肥大,形狀酷似餃子,當地稱之爲“大肚粑”。剛來到鐘山那會,朋友帶我去過節,喫飯前端上兩個大“餃子”,我咬一口,滿嘴流油,很是尷尬,後來就一直不愛喫。

直到最近兩年,每次過節我都要喫上兩個大肚粑,那才叫把節過到心坎上。因爲鐘山的村子過節,大肚粑是必備食物,喫着喫着就習慣了,並喜愛上這種餡香皮糯的美食。

大肚粑以糯米爲原料,餡心可做成鮮肉菜類、香甜糖類、時令菜素食類等。將糯米洗淨浸透,配以鮮嫩石榴葉或冬青葉打粉,用開水將粉揉成團,再分成小團,將小團捏成凹狀,放入餡料後將其邊緣對半捏合,似“大餃子”的形狀。鍋中燒開水,將大肚粑放入水煮,5分鐘後煮熟即可盛出,配上熱湯即可食用。大肚粑入口滑潤清香,嚼之韌性尤佳,咬破皮之後,裏面的菜餡更是美味可口,是桂東的一大美食。

宋朝詩人陸游在《對食戲作》詩中寫道:“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講述了餛飩的模樣不能捏出五種形狀來。這樣的大肚粑雖然有些類似矮胖肥圓的“土包子”,但是大肚裏的內容卻很豐富。春天裏的筍乾、豆腐乾、腐竹、木耳剁成顆粒狀混合在一起,往鐵鍋裏翻炒斷生,用勺子舀進大肚粑那平整攤開的糯米皮,指尖飛快地將兩頭收攏捏緊,就像把整個春天釀進餡心裏,咬一口,滿嘴飄溢着春天的鮮香。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我都是大學同學小陸家必到的客人。約三五好友,談笑風生進屋落座。一碗冒着熱氣的大肚粑就端上桌。同學逗我說:“以前你不是不喫嗎?今天怎麼喫得一個都不剩?”我說:“那都是過去了,現在給我十個都喫得完,而且還要打包。”果然,我回家的時候,同學的母親就給我打包了幾個。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是廣西的盛大節日。家家戶戶都做餈粑,大街上滿是餈粑飄香的濃郁味道。有一年“三月三”我值班,沒有時間做節日美食,一日三餐都是在外面應付。傍晚回到家時,發現門把手上掛了一袋東西,打開一看是六個大肚粑。手機裏一翻,才知道是對門的唐姐做了大肚粑送給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回家,就掛在了門把手上,併發信息來叮囑我一定要當晚煮才新鮮,特意放了我最愛喫的豆腐乾。

入夜,喫着大肚粑,看着窗外,已是月華如洗,一彎新月掛柳梢。涼月滿天的春夜,灑下清輝,透過窗欞,屋子生起涼意,心裏卻被這溢滿濃情的大肚粑暖着。我知道,這碗大肚粑的餡心裏包裹的不僅是春天的味道,更是融進了鄰里間那絲絲縷縷的關愛。在歲月翩躚的時光流轉中,讓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和活力,還有那份濃濃的“門把手”上的深情厚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