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韩玉皓

《人民铁道》报是照亮我前行之路的信号灯。我正是顺着它的牵引,沿着两根钢轨走出大山的。风风雨雨几十年不曾彷徨,初心不改,一路前行。

一篇头条引领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1995年12月初,牙林线上降下入冬第一场大雪。当时,我在伊图里河铁路分局任宣传部副部长,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新闻点,就通过电话向人民铁道报社韩耀先老师提供了这条新闻线索。他听后很兴奋,叮嘱我抓紧收集现场的情况,形成稿件传过来。第二天一大早,我通过分局办公室机要传真(主要是为了快)把稿子传给报社。12月7日,消息《伊图里河分局三战大风雪》居然登上了《人民铁道》报的头版头条,同时配发了评论。分局局长多次在交班会上提到这篇报道,引起了热烈反响,激励了边远分局干部职工战冬运的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我,让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

当时,通讯极其不方便,我时常为写了稿件而不能及时发出去感到苦恼。一篇稿件送到报社已经快一周了,很多稿子已过时效性。但报社的编辑们总是鼓励我:“别着急,坚持写下去!”

后来,我从大兴安岭走到了省城,从一名通讯员成了持证的专职从业者,沿着《人民铁道》报搭建的台阶拾阶而上。

《人民铁道》报不仅是我写作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而且更是我从事新闻事业上的导航和明灯。2012年,我担任《哈尔滨铁道报》副总编,主持出版工作。局党委顺应大势,要求《哈尔滨铁道报》由原来的四开四版“小报”,改成对开四版的“大报”。当时我们找来了几十张报纸进行比对,一致认为:《人民铁道》报是我们铁路人自己的行业报,办报历史悠久,是全国行业报中的佼佼者,深受铁路职工喜爱。最终决定以《人民铁道》报作为模板,立标打样。我们经过反复模拟出版,并多次请教,不到两个月时间,对开四版的“大报”正式面世,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我们跟着《人民铁道》报偷偷学“艺”,并慢慢起飞。

我对《人民铁道》报一往情深,在它的陪伴下,向光而行,从青春走向了暮年。从1995年至今,我在《人民铁道》报刊发了特写《高寒禁区有了菜园子》《在密密的森林里》,散文《岭上人家》《牙林线,大兴安岭的“钢铁精灵”》,报告文学《山鹰腾飞向世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多次获得“优秀通讯员”称号,到北京聆听老师们的授课,终身受益。

不变的是近40年的情谊。尽管如今我身患疾病,足不出户,但我一直坚持每天九点半,准时坐到电脑前,拖着虚弱的身体,浏览《人民铁道》报电子版,从不间断。如果发现好的版面、好的文章,眼前一亮,喜从心生,便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一起欣赏。和老朋友做着心灵的对话、业务的交流,给了我战胜疾病的力量。在患病的一年时间里,我还是坚持在《人民铁道》报汽笛版上发表了《又见西山》《开往中国冷极村的“慢火车”》《难忘那冬岭上行》《又是一年好光景》等文学作品。

信号灯熠熠生辉,我甘愿做一个“守望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