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宋代文藝復興或可視爲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先驅——

從宋畫看“中國文藝復興”

(北宋)趙令穰《陶潛賞菊圖》

李冬君

“文藝復興”原來有其特定的含義,一般指發生在14到16世紀的歐洲人文主義運動,首先出現在意大利,所以被稱爲“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得有個前提——“復興”什麼?

意大利文藝復興已經給出答案,那就是復興“軸心時代”的文明。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到了一個“軸心時代”的概念,這對於我們認識人類精神發展史和認識我們自己,都具有非常的啓迪意義。他發現,“世界歷史的軸心位於公元前500年左右,它存在於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發生的精神進程之中。”在此之間,人類歷史經歷了一次理性的覺醒,覺醒的文明都曾有過一次質的飛躍,且影響至今,故稱之爲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是個文明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人類文明進入“軸心時代”,不是隻有一條歷史道路,古希臘有古希臘的道路,中國有中國的道路,古印度有古印度的道路,由不同的歷史道路進入“軸心時代”,沿途會形成不同的文明景觀,哲學的、詩化的、宗教的……但奔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人文主義。

我們是這樣認爲的,人類歷史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有文藝復興,只有經歷了“軸心時代”的文明,才具備了文藝復興的前提;人類歷史上,文藝復興也並非只有一次,一個連續性的文明,文藝復興會表現出階段性,反覆或多次出現,比如中華文明。

以歐洲文藝復興爲鏡,我們發現中國歷史上不僅有過類似意大利並早於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而且作爲一個連續性的文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曾多次出現過文藝復興,借用孟子的一句話,“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道出了文藝復興的週期性。

歐洲文藝復興是回到古希臘,而中國從漢末至宋代,每一次文藝復興,皆以“中國的軸心時代”爲迴歸點和出發點。

依據“軸心時代”這一基本概念來看中國歷史,中國的“軸心時代”大約始於公元前11世紀的周公時代,止於公元前200年前後的秦國統一。以“周孔之教”爲代表,孔子“吾從周”,開始了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因此,在這80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還可以分出兩個階段,一個是周公時期的理性覺醒,一個是先秦諸子時期的百家爭鳴。

古希臘有哲人,中國有先秦諸子,古印度有釋迦牟尼。先秦諸子,是中國“軸心時代”一道理性的思想風景線。從先秦諸子開始,理性方顯示了勃勃生機,具有了改造世界的能力。誠如雅斯貝斯所言,那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理性的太陽,同時照亮東西方,希臘哲人、印度佛陀和先秦諸子並世而立,人類還有哪個時期比它更爲壯麗?

這一時期,文明在轉型,尤其人類精神,開始閃耀理性光芒,穿透神話思維的屏障,東西方文明都開始從巫術、神話故事中走出來,走向人自己,講人自己的故事,開闢了人類精神生活的理性樣式。

有了軸心時代的理性目標,還要有文藝復興運動的標配,那就是要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產生巨人,一方面要產生思想解放的巨人,另一方面要在藝術與科學的領域,產生藝術創作與科學發明的巨人。

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漢代復興先秦儒學、魏晉以玄學復興老莊思想、宋代則越過隋唐直接追溯魏晉了。

魏晉文藝復興,從清議轉向清談,魏晉人崇尚老莊,從政治優先的經學轉入審美優先的玄學,從名教迴歸自然,儒家道德英雄主義式微,亂世自然主義個體人格美學開啓;隋唐以詩賦取士,賦予政治以詩性,是復興《詩經》時代“不學詩,無以言”的政治文化;宋人越過唐人直奔魏晉,在復興魏晉風度的個體人格之美中產生了山水畫,之後從山水畫到人物畫,到花鳥畫,都出現了一種獨立精神的表達。

14世紀開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是重啓人類理性的一面鏡子。在以後的時代裏,它成了藝術、文化以及社會品位的基準。用這面具有人文性的鏡子,去觀看11世紀的中國宋代,我們發現,“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竟然比佛羅倫薩還早了3個世紀。

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從文化史角度可看作一個歷史分期,這段從10世紀初開始到13世紀後期結束的歷史,算起來有300多年。元代建立之時,正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始。以此來看宋代文藝復興,或可視爲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先驅”。

放眼歷史,進化之跡隨處可見,然而,一個民族創造歷史之綜合能力,並非順應王朝盛衰而消長,有時甚至相反。

如王朝史觀,即以漢唐爲強,以宋爲弱,然終宋一朝,直至元時,王朝雖然失敗,但若以文明論之,詳考此時代之典章文物,就會發現,兩宋時代文藝復興和社會進步超乎想象,諸如民生與工藝、藝術與哲學、技術與商業無不粲然,域外史家謂之“近世”,或稱“新社會”似不爲過。考量宋代,無論是以功利尺度,還是以非功利尺度,它都是一個文教國家而非戰爭國家,是市場社會而非戰場社會。美第奇家族憑藉其雄厚的財力,在佛羅倫薩城裏推行城市自治,建立市民社會時,早3個世紀的宋代已通過科舉制,亮出了平民主義的政治立場,並向着文治政府推進。用定格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眼光,瞭望中國宋朝,同樣看到了繪畫藝術貫穿於精神生活的景象,從汴京到臨安,從10世紀中期到13世紀後期,藝術帶來的人性解放,始於“士人羣體”獨立人格的形成,他們成爲文藝復興的主力。

宋代文藝復興帶來的審美自由,適合藝術蓬勃地生長。有宋一代,藝術上最閃耀的便是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尤其水墨山水畫的興起,成爲宋代文藝復興的標誌,而市井風情畫,則描繪了宋代文藝復興的民間社會的新樣式。

繪畫藝術是北宋人文指標的一個審美增長點。山水畫鉅子有李、範、郭、米四大家,趙佶善花鳥,併爲宋代文藝復興提供了一個國家樣式。宋代在全盤接收五代繪畫的基礎上,形成了院體工筆與士人寫意的兩大藝術流派,成爲北宋人文精神的天際線。

總之,無論“近世”精神數據,還是“文藝復興”的人性指標,它們都以審美爲標誌,這應該是一個好的歷史時期了。在一個好的歷史時期進入一個好的文明裏,宋人如此幸運。

(作者爲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