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你,哪個國家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你會怎麼選?包括筆者在內,大部分人恐怕都會選擇秦國。這種選擇可以理解,畢竟秦國在戰國末期一掃六合,完成了對天下的統一。

衆所周知,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秦國作爲勝利者,美化本身也屬於情理之中,故而後人覺得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實屬正常。

其實,在戰國初期,魏國纔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魏文侯不戰而服韓趙兩國,繼續維持着對楚國的壓制。而那時候的秦國龜縮在關中地區,被魏國牢牢壓制,根本無力東進,直到某個人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面。至於齊國,則是在東海之濱,搞搞貿易,無力爭鋒。

雖然後期的局面改變了,但是我們無法否認魏國之前是最強大的國家這一事實,至於魏國爲什麼強大,也是有許多原因造成的。今天,筆者不談政治,不談軍事,只談一談魏國具有的一項特點,那就是魏國具備了一項別國沒有的資源——鹽。據《鹽鐵論·卷二》中記載:

"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是以徵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不苦。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旅之費,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衆,有益於國。"

正是魏國充分且正確的利用了這一項特點,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優勢,邁入了強國的行列。

鹽是重要的防腐原料

現在是春節期間,筆者相信不少家庭都購置了大量的年貨吧,雞鴨魚肉,青菜水果,這些食品可不便宜,如何能保證讓他們得到良好的保存而避免浪費呢?

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們現代人,因爲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冰箱和冰櫃,只需要將食物冷存起來,就能大大增加食物的保鮮時長。這就是科技發展的力量,我們藉助自然規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進行普及,爲人類的生活提供便利,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可是,我們現在要談及的是戰國時期,那個時候根本沒有冰箱,那麼當時的人類是如何保存食物的呢?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糧食類的種子爲主的主食,肉,魚,菜,奶相對來說是不易獲取的資源,稍有不慎,比如高溫,細菌都會導致這些副食腐爛變質。而鹽,可以殺死細菌,用鹽醃製的副食可以得到長期的保存,甚至將保存時間延長到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所以,比起調味品來說,鹽更是古代重要的保鮮劑,古人用鹽來對食物進行保存。

就算是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喫的鹽也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沿海地區出產的海鹽,另一種是內陸地區出產的滷鹽。戰國時代的鹽也是這兩種,區別就是提純沒有今日這麼高,雜質略多,但是主要成分還是一樣的。

從個人的角度延伸的國家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進一步發現鹽的重要性,因爲鹽具有防腐性,所以在社會生產中,假設人們獲取蛋白質類副食的效率差不多,更容易獲得鹽的國家的人民會更好的保存食物,避免浪費,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能量,使羣體的身體素質更加優秀,繼而在生產和戰爭等社會活動中積累更大的優勢。

在軍事活動中,由於戰爭的不確定性,所以食物的攜帶數量很難掌控,但是由於鹽的存在,部隊可以減少無法避免的食物浪費,假設士兵們攜帶口糧的數量差不多,更容易獲得鹽的部隊相當於攜帶了更多的補給,從而在戰爭中獲得先機。

鹽是人畜必需的營養

鹽除了能防腐保鮮,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性質,能平衡生物體內的滲透壓,通俗點說就是保水,因爲生物的機能維持是要靠血液循環來實現供給和交換。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大量運動肯定會導致出汗,乾渴難耐,生命受到了威脅,這個時候最正確的救治方法不光是給他補充水分,還要補充鹽分,否則無論補充多少水,由於滲透壓的高低差異,都會導致補充的水外流。

除了人以外,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具備這一特性,比如牛。如果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朋友也許會知道,農民用牛耕種之後,都會給牛補充營養,比如豆粕,玉米,除此之外還會將牛引用的水換成鹽水,此舉也是爲了保證牛體內的滲透壓平衡,避免因爲高強度勞作後脫水虛脫甚至死亡。

馬也是一樣,如果人們利用馬進行的是物資的運輸,將物資馱在馬背上,進行低速的長距離跋涉,只需要正常餵養,馬就可以通過食物的分解獲得鹽分;如果人們讓馬高速奔跑,在餵馬的時候也要補充足夠的鹽水,和上文飲牛是相同的道理。

通過上面的三個例子,不知道讀者是否發現了什麼。那就是鹽是維持人畜生命的必需營養,必不可少。雖然今天的我們總聽到某些保健觀點勸人少喫鹽,喫鹽容易引起高血壓等等,可這是建立在鹽容易獲得,容易導致過量的基礎上。在戰國時代,獲得鹽可沒有那麼容易,不是跑一趟超市花幾塊錢就能辦到的事。

繼續從個人的角度延伸的國家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進一步發現鹽的必需性,上文的三個例子中,人類的耕種和戰爭行爲會導致大量出汗,所以能更容易得到鹽的人會得到機體更完善的補充,避免意外減員。如果人在辛苦的勞作和激烈的戰鬥後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去尋找鹽分的補充,勢必會形成劣勢。

而牛和馬分別作爲耕種和戰爭的重要夥伴,由於軀體龐大所以需要更多的鹽,在戰國時期獲得牛馬和飼養牛馬比起今日,面對的困難要多得多,寄生蟲,瘟疫,溫度等因素都會導致牛馬的大批量虛弱或死亡,所以如果剔除因爲缺乏鹽分而導致死亡這一原因,那麼牛馬的存活率肯定會上升,此消彼長,增加了己方的國力。

鹽是經濟的有力輔助

既然鹽的作用這麼大,對國力增強這麼明顯,那麼除了魏國和齊國這兩國出產國外,其他國家也可以進行鹽的採買和囤積啊,假設各國通過開採和採買擁有了足量的鹽,那麼上文中魏國的優勢就無法形成。可是爲什麼這個假設不成立呢?這就是因爲在戰國時期,鹽除了本身的性質外,還和經濟捆綁在了一起,對經濟起到了有力的輔助,這種輔助不單單體現在一點,讓我們以魏國爲例,來逐一分析。

首先,既然只有魏國可以開採鹽(以魏國舉例,暫不考慮齊國),形成了壟斷,那麼鹽的定價權就在魏國手上。如果魏國想賣鹽,那麼別國需要用貨幣採買,貨幣的本質是國家的信用,不產生任何價值,真正的價值是保證物。就等於別國其實是用本國出產的物資交換魏國的鹽,魏國可以大大提高鹽的價值,等同於降低了交換物的價值,魏國利用順差收割了別國的勞動力。其次,如果魏國開採了鹽卻控制銷量,別的國家處於一個有錢卻買不到的尷尬局面,在這時,鹽成了戰略物資,就具有了遠遠超過普通商品的更高價值。

當魏國開採鹽並且銷售鹽以後,逐利的商人們通過鹽的交換把大量孤立的社會系統相互連接了起來,商人的遠距離貿易運輸過程無意間構建了複雜的物流交換網絡。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頻繁的貿易交換可以極大促進工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要遠遠強於單純的農業經濟,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思想的交流,加快物種的交換,

倒逼商業的升級,加速制度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從而,實現國家系統的全面升級。

除此之外,因爲鹽的產地集中,開採加工和銷售便於魏國統一管理,可以給國家積累大量的財富,據《史記·八書·平準書》中記載:

"分部護之,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於是縣官大空。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

除了鹽的直接價值外,魏國還用鹽徵收稅款,在慢慢的摸索後發現,只要控制了鹽的供應和價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費者徵收食品消費稅,而且鹽是代價最低的徵稅手段。因爲鹽需要由官府統一銷售,所以渠道就容易被掌控,收稅環節被大大簡化並且不會被遺漏,更重要的是鹽生生活必需品,但是由於使用量極其微小,所以即使價格有較大的波動也不會在人們的生活中造成巨大的影響。

結語

內陸的鹽井,是上天對魏國的恩賜,想要有天然的鹽井,對大多數國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更難能可貴的是,魏國將這一資源充分利用,獲得了巨大的國力優勢。很難想到,如今日常生活中隨意可以獲得的食鹽居然有這麼大的作用。

當時的神州大地,一提到鹽,基本就兩家:山東齊地的海鹽和中原魏地的滷鹽。魏國雖然不靠海,但在他的大本營河東之地,天賜了它好幾塊大鹽池,河東之鹽儲量巨大,加工也方便,是當時中原內陸的最大產鹽地,有着廣闊的貿易市場。

戰國時代初期魏國有大量的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思想家科學家百家爭鳴,從而具備了勘探,開採,提純等多方面能力並加以精進,使得魏國從此成爲產鹽大國,接下來的魏國人又通過對鹽性質的探索,將鹽應用於烹飪,儲存,軍事等領域,而最後,政治家將經濟和政治意義賦予鹽,讓鹽成爲了治理國家的重要輔助,這一系列操作,不光將魏國送上了強國的寶座,也充分證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偉大,成爲世界歷史上的瑰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