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朱忠鹤

这几天,一个5岁的潮汕小女孩火爆社交平台,并引起主流媒体关注。

视频里,一众英歌队正在乡间开展民俗活动,当热闹的队伍经过村子时,熙攘的观舞人群里,一个小女孩突然挥动手中英歌槌,与队伍里的大人们一道跳起了英歌舞,并随之加入队伍。她的自信洒脱、有板有眼,引起了英歌队队员的注意,他们停下脚步,和小家伙互动共舞、相互碰拳。见此情景,有网友留言说,“那一刻,看得我热泪盈眶。”

潮汕小女孩之所以能迅速火遍全网,引起所有人强烈共鸣,主要原因是人们在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时代大背景下,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后继有人。娃娃身上那种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瞬时“血脉觉醒”,让所有人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笔者在与网友一道热泪盈眶的同时,还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女娃娃为啥能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又为何能落落大方地参与到英歌队伍中来。她的这一看似个案能否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带来些许思考?

据了解,小女孩的爸爸就是一位英歌队队员,他经常带着女儿到日常的训练场。长久的耳濡目染下,小女孩喜欢上了英歌舞,于是,爸爸就给她买了一对小小的英歌槌,这才有了后来视频中小女孩在人群中的随乐舞动和参与其中。

透过这一系列新闻细节的披露我们不难获知,传统文化顺利传承一定离不开营建出来的文化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更离不开参与者对继承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而这,正是激发传承者内在文化觉醒的重要前提。这无须他人提醒,心底里的喜欢可以从某一个时间节点瞬时爆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正是此理。

除了有意或无意的“传帮带”,文化的继承者还要有实践机会。具体到5岁娃娃这一案例,广东潮汕地区一直有英歌舞的民间传统,而这一传统又是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所以才有了更多人上场的机会,也才有了包括5岁女娃娃等一众低龄孩童参与的可能。正因为参与,才能发现并感受非遗之美;正因为参与,才能吸引并影响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者的队伍。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为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举措,包括“非遗进校园”“文化进基层”等,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可以说,此举在营建文化场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须意识到,文化场景的构建决不能仅仅止步于校园,家庭与全社会的营建同样重要,潮汕地区英歌舞一直盛行于民间,因此才有了更多人爱上英歌舞、耍起英歌舞,这恰恰验证了这一观点。

此外,我们还须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舞台。文化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不断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诠释文化之美,才能让文化愈加有穿透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刻板地记录在书本中,它是生命实践中的精神活动、具体行动,更是生命律动。文化传承与其从娃娃抓起,莫不如让娃娃玩起,让孩子们在没有功利性的考核下自由发挥,自由领悟,自由玩耍,从心底里真正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秉持身为中国人的那份文化自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