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朱鶴新4月18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未來貨幣政策還有空間,將密切觀察政策效果及經濟恢復、目標實現情況,擇機用好儲備工具。記者獲悉,相關部門將加強對資金空轉的監測,完善管理考覈機制。

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過1萬億元;適時降息,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引導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降低0.25個百分點;5000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額度發放完畢,支持“三大工程”;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支持經濟回升向好。

在貨幣政策引導下,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穩固,這從多項數據中可見一斑: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爲8.7%,一季度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2.9萬億元;M2增速爲8.3%,一季度新增12.5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速爲9.6%,一季度新增9.5萬億元。

“今年人民銀行更加註重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均衡增長,一季度新增社會融資規模雖然同比有所回落,但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在穩固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同時,避免過度衝高導致後勁不足,有助於增強信貸增長的可持續性。”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負責人張文紅表示。

與此同時,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一季度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爲3.75%,同比下降0.22個百分點;特別是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3.71%,同比下降0.46個百分點。

“從近期監管層釋放的信號看,後續貨幣政策取向仍偏寬鬆,更大力度的政策或還在路上。”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雖然在前期貨幣政策前置發力和當前穩匯率、防空轉等要求下,短期內進一步寬鬆的概率不大,但降準降息仍在政策工具箱內。

在總量政策空間充足的同時,相關結構性工具也在持續發力。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介紹,截至2024年3月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總量是7.5萬億元,大約佔人民銀行總資產的17%。存續工具數量10項,已在不斷整合優化,支持領域實現了對“五篇大文章”的基本覆蓋。

日前,人民銀行還新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光有政策還不夠,要通過激勵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朱鶴新強調,要充分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用好新設立的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持中小科技企業和重點領域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級改造。放寬普惠小微貸款的認定標準到單戶授信不超過2000萬元,引導更多金融資源精準投向普惠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