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动情传颂英模事 矢志赓续赤子心

致敬“时代楷模”鲍卫忠□本报记者 蔡长春

4月19日,谷雨时节,春意阑珊。当天上午,“时代楷模”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会上,报告团成员以质朴的语言追忆了鲍卫忠同志镌刻着忠诚与奋斗的24年法官生涯,激励大家传承英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放眼台下,500余名政法系统各单位干警代表和200名首都大中小学生代表整齐端坐,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鲍卫忠同志生前的那些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

2021年10月21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旁。同年10月23日,因医治无效,年仅45岁的他离开了人世。2023年12月,中宣部追授鲍卫忠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总有一种精神超越时空界限,照亮我们奋勇前进,这就是楷模的精神。总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鼓舞我们勇攀高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说鲍卫忠‘每办一个案件,都会多一个兄弟和朋友’,那是因为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一门心思地为老百姓着想,用‘人心换人心’的方法,磨掉了一件件‘钉子案’‘骨头案’,让大家再次感受到,执行工作既要攻坚克难、维护法律尊严、亮出法律的利剑,更要走进一线、维护群众利益,打通执行‘最后一公里’……”讲到动情处时,沧源佤族自治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丹的声音哽咽了,她动情地告诉所有人,鲍卫忠总是能够将心比心,把司法的温度传递出来,因此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佤山百姓的贴心人、心连心的好兄弟”。

沧源佤族自治县法院执行局干警陈美红在鲍卫忠的言传身教下,渐渐成长为一名执行业务骨干。

“在追随他的执行脚步中,我不断学习,不断淬炼,不断成长。”陈美红满怀深情地向大家解读了鲍卫忠的办案“密码”,“当我们的团队将局长留下的未结案件一件一件从便利贴中划掉,我深深地懂得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心就像一杆秤,你若真心为群众,老百姓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就是他的办案‘密码’。”

报告团成员中除了有鲍卫忠生前的同事,还有他的妻子周红,她用心追忆着丈夫生前的点点滴滴。

周红和鲍卫忠都是佤族,平时,周红习惯叫鲍卫忠的佤名“尼茸”。讲到最后,周红含泪看向远处,发出了一声深情无比的呼唤:“尼茸,我们以你为荣,你是我和孩子们一生的骄傲!永远的骄傲!”这句满是哀思的“隔空喊话”让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沧源佤族自治县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龙将鲍卫忠誉为“牢记殷殷嘱托的好干部”;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记者毕昱第一时间参与了对鲍卫忠先进事迹的采访报道工作,一路走来见证了他被授予“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也从学习宣传他的事迹中收获了感动与成长。

一场报告会下来,5名报告团成员用心用情回顾了鲍卫忠一生的光辉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聆听了这场感人至深的报告会后,大家在深切缅怀鲍卫忠的同时,倍感振奋,深受启发。

马巨是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马驹桥人民法庭一级法官,鲍卫忠的先进事迹激起了其深刻的共鸣。

“今后我会更加用心用情,在鲍卫忠法官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坚持能动履职,主动到群众的身边倾听诉求,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司法温度,同时积极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马巨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河北省阜城县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副庭长徐晓艳坦言,报告会过程中,她热泪盈眶;报告会结束后,她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

“我要时刻以鲍卫忠同志为榜样,发扬他对党无限忠诚、对司法事业无限热爱的精神,学习他‘以百姓心为己心’的热忱,在为民司法过程中将法、理、情相结合,努力做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徐晓艳坚定地说。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高一(1)班的吴梓馨认为,鲍卫忠的事迹让她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法治精神,那就是一种对社会公正、公平的不懈追求。“我要学习他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很认真负责,我要学习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大公无私,做到言行一致。”吴梓馨认真地说道。

“今天的报告会是一堂生动鲜活的‘大思政课’,鲍卫忠同志的事迹令人动容、敬佩,我几度热泪盈眶,备受鼓舞。”中国传媒大学2022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许晓梦眼中闪烁着泪花,“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要像鲍卫忠同志在入党申请书里写的那样,‘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奋力拼搏,挺膺担当,用青春的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动情传颂英模事,矢志赓续赤子心。

大家纷纷表示,要像鲍卫忠一样,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本报北京4月19日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