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

剖析英宗和代宗这两位皇帝,或者说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要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七月份,开始说起。

明代宗朱祁钰找来进士王重,让王重牵头,在朝野内外再找上二十多号文人雅士,然后把他们全部下放到地方,当然不是去做官,而是去采风。

每到一处,他们都要详细记载当地的地理资料,什么建筑风貌啊,气候变化啊,山川河流啊,风土人情啊,都要事无巨细的记载下来,这些人写完之后,把资料汇总,然后再送回到代宗皇帝的手里。

当然了,这肯定不是送回来就完事儿了,朱祁钰草草看完之后认为问题不大,于是又把初稿交给高谷,陈循,王文三个大臣做最后的改良工作,之后出版成册,命名为《寰宇通志》。

这本书,那就相当于是明代官修的地理总志,而且还是水平相当不错的那种。

因为,操刀此书的大臣,高谷,陈循,王文,那都是翰林出身,是文化巨匠,而且还都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他们仨联手弄出来的书,质量肯定是有保证。

当然了,这修书其实本质上其实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尤其这本书还不是那种文学类的,坐在家里就可以写,因此朱祁钰前前后后为这事儿付出了不少的时间精力。

但是在皇帝看来,这件事儿办的很值得。

首先,早在成祖朱棣的时代,明成祖就曾经安排夏原吉给他编撰《天下郡县志》,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修成,这事儿在大明君臣的心里一直是个遗憾,朱祁钰现在把《寰宇通志》弄出来了,也算是替自己的太爷爷圆梦了。

其次,在自己的主导下做出一部官修的地理总志,对朱祁钰本身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从朱祁钰登基开始,他对自己的皇位就一直隐隐有些不安。

(寰宇通志局部)

因为,他的这个皇位,完全是属于从天上掉下来的。

代宗之前的皇帝,是英宗朱祁镇,朱祁镇是代宗的哥哥。

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朱祁钰是藩王,而且还是那种封地就在北平的藩王。

我们知道,明朝的藩王,一般都是分封在全国各地的。

这些藩王养尊处优,虽然没有执政权,这辈子的目标可以说除了繁衍子嗣就是混吃等死,但毕竟天高皇帝远,他们在地方上多少也能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只要别太过分就行了。

比如,朱元璋有很多儿子,都被封为了藩王,高皇帝第十一子献王朱椿,被封到四川成都做藩王之后,喜欢研究文学,对当地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因此朱椿在四川还有“蜀秀才”的美誉。

再比如,高皇帝五子周王朱橚,被封到河南开封做藩王后,精研医道,编写了不少的医书,他本人更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

无赫赫之功名,无显显之仕途,然福至心灵,通则有生,亦能达于高远,于琴音中悟道,于书画中寄情,于诗词中言志,于山水间得真,此亦人生一大乐事。

别人能选择这样的生活,但朱祁钰却不能,因为朱祁钰的这个郕王,他就封在哥哥身边。

作为藩王,又在皇帝身边,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哲保身,千万不能有什么大动作。

你惠济百姓,皇帝一看你这什么意思?明之子民就是朕之子民,朕的子民还用你来爱护?

你培养爱好,卓有所成,皇帝一看这不得了啊,你表现这么好,风评如此不错,你有荣誉了,有成绩了,哪怕不是政治上的成绩,那也不行,因为你这风头万一要盖过我,我肯定要狠狠的打压你。

(明代宗朱祁钰形象)

所以,身为藩王的朱祁钰就算是想要表现自己,他也不能表现,因为他任何正向积极的表现都会被视为是一种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因此,无论朱祁钰有没有能力,他都必须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我们普通人被灌输的教育都是,要和别人不一样,要出人头地,要有事业,要成功,这当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你让一个人本来有上进心,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每天只能吃喝玩乐混日子,想来则更加痛苦。

如无意外,朱祁钰这辈子基本上就这么过去了,史书上只会留下他的名字,以及他的生卒年。

但是谁成想,后来英宗非要御驾亲征去讨伐瓦剌人,结果全军覆没,狠狠吃了败仗不说,本人还被俘虏了。

作者想要试图分析一下,除了英宗当时受到了宦官王振的蛊惑和怂恿之外,他非要亲自上战场,似乎也有不得不为之的原因。

那就是,九岁登基的英宗皇帝,在成长过程中,急需在朝野间树立自己的威望,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一直做一个被文官辅佐的帝王。

明朝皇帝想要证明自己,在当时来看似乎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建立军功。

当然,高皇帝朱元璋不用证明自己,他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类阶级式跨越就是他实力的最好证明,惠帝朱允炆也无须证明自己,因为他的存在恰好证明了后来的成祖朱棣的实力实在是异常强悍。

朱棣呢,也许认为靖难之役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因为朱允炆毕竟实力较弱,所以他选择了用五次御驾亲征来诠释他永乐大帝的称号。

明仁宗朱高炽也想要证明自己,但是奈何他在位只有十个月,上天给他时间并不多,但是他还是通过自己释放靖难遗孤的行为和各种的惠民政策为自己赢得了仁宗的美誉。

接班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曾经巡视过北边,也是上过战场的,而且还平定过叔叔朱高煦的叛乱,所以他本人也是有军功的。

(土木兵败)

英宗朱祁镇长到一定年纪,自然而然的就想要效仿先祖,到战场上去建立军功,因为这对一个皇帝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耀,诸如后来的武宗朱厚照为了立下军功,竟然也不惜偷偷溜出皇宫,过居庸关去打蒙古人,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英宗似乎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以为自己是当年骁勇善战的朱棣,但他不是,而他的对手也不是被朱棣撵的鸡飞狗跳的马哈木,而是诡计多端的瓦剌太师也先。

英宗被俘虏之后,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重,然而细看,问题其实只有两个。

一是要抵御来自瓦剌人的进攻,因为如果守不住京师,那么明朝就要重蹈宋室南渡的覆辙,二是皇帝对大明来说一日不可无,因为封建帝制时下,没有皇帝,朝政就全瘫痪了,而且没有帝王坐镇,朝臣会揣测,万民会不安,地方上搞不好还会动乱。

大明不缺忠良,于谦于少保用他的行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本来命运线和明朝这条故事主线毫无关联的朱祁钰,也临时被拥戴为了新帝。

以古人视角来看,有皇帝可做,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因为古代历史几千年,也就出了四百多个皇帝,这些人在亿万人中无疑不是幸运儿,谁要是能做皇帝,保准偷着乐,做梦都能被笑醒。

但是,郕王朱祁钰成了代宗朱祁钰的时候,他却并不开心,反而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抗拒。

因为,他有压力。

一个已经认命,已经浑浑噩噩的过了许多年的藩王,突然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全天下的目光都集中于他,帝国的所有问题都挑在了他的肩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泰然处之。

这就像我们普通人总是幻想成为大明星一样,可如果不给你准备时间,突然让你成为了超级巨星,然后立刻把你送到了一个数万人围观的舞台上,所有的聚光灯都照向你,那么你能够从容的一展歌喉么?

想来不能。

但是,朱祁钰却还是克服了这种压力,唱完了属于他的帝王金曲。

(景泰蓝)

并不算漫长的执政生涯中,他驱逐外敌,勤勉政事,皇帝还发展过经济,治理过河患,明王朝经土木堡的惨败后,元气开始恢复,代宗时盛行的铜胎掐丝珐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景泰蓝,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新皇帝俨然逐渐成为了一代中兴之主。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代宗是一个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政绩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临时被拉过来凑数的帝王,他想要昭示于人,自己是有真正的帝王之姿的,至少要把那个后来被瓦剌人送回京师旋即被代宗扣押在南宫长达六七年的英宗做皇帝做得要好。

代宗囚禁返京的英宗,他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别人,比如英宗宠信宦官,识人不明,比如英宗土木战败,葬送国运,比如英宗被俘虏,无所作为,而扭转局势保全国祚的人是他朱祁钰。

但是,这些说法可以说服别人,却无法说服他自己。

因为,无论英宗多么不堪,多么不称职,只要英宗存在一天,都在无时不刻的提醒着代宗:

你是临时工。

所以,代宗才会大张旗鼓的编撰《寰宇通志》,因为,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天下人,自己了解大明的山川,土地,河流,风貌,地理,人情,这是自己的大明,自己了如指掌,自己还会把它们记录下来,刻板刊印,万世流通。

然而代宗没想到,后来京师爆发了南宫之变,在一群为求政治投机的大臣们的谋划下,通过武力兵变的方式,他们解救出了困于南宫的英宗,将英宗重新扶正,而那时代宗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时日无多,甚至不能自理,对于英宗的复辟他无法干预也不能拒绝,因此英宗复辟几天后,代宗就驾崩了。

当然,在英宗朱祁镇的眼中,代宗绝非驾崩,而是薨逝,因为英宗早已经废黜了代宗的帝位,将其降为藩王,打回原形,还给他上了一个“郕戾”的恶谥。

(明英宗朱祁镇绘像)

并且,英宗之后还把代宗时代的产物《寰宇通志》尽数销毁,理由是,这本书用词不当,水平太低。

再之后,英宗也照着当年代宗修书的流程,重新组织人手官修了一部地理志,也就是后来的《大明一统志》。

《寰宇通志》出自三位内阁首辅之手,怎么在英宗的嘴里就变成了一本烂书?

因为,英宗不仅要否定代宗皇帝的身份,更不允许他享有修志的美誉。

英宗的第一个年号,叫做天顺。

天为苍天,顺为顺利,此年号有奉天顺意,祈望明朝万世顺利的意思,可偏偏那时节恶宦横行,御外失败,可以说是诸事不顺。

复辟之后的英宗特意更改了年号,把天顺变成了正统。

何为正统?字意昭昭,朱祁镇是在强调自己才是大明王朝合法的帝王,自己是正当的,合理的,是帝国唯一的统治者。

那英宗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自己的正统性呢?因为,英宗虽然全盘否定朱祁钰,把他降为藩王,毁去他的名号,但从内心世界中,甚至是他不易察觉的思维中,他也不得不认可,自己这个弟弟的功绩。

他害怕,害怕世人把代宗尊为帝王,而把自己当做发动政,变的阴谋家,所以他才会一遍一遍的说,自己才是正统。

看来,当年活着的英宗给代宗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而如今死去的代宗,也将会成为英宗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