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新華社援引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政府準備以侵犯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民衆人權爲由,制裁以色列國防軍下屬“耶胡達勝利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4月19日說,“可期待數天內看到”制裁。

“耶胡達勝利營”是由以色列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和宗教民族主義者組成的全男性步兵營,先前長期駐紮在約旦河西岸,多次曝出侵犯巴勒斯坦民衆人權惡行。

美聯社和英國《金融時報》均稱,這將是美國政府首次制裁以色列部隊。媒體分析,美以關係可能因此進一步緊張。

當地時間4月20日,美國國會衆議院終於投票通過了一項價值950億美元的對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向烏克蘭提供超600億美元的援助,以及向以色列提供260億美元的援助。

美國爲何一邊制裁以軍,一邊又要提供援助?

緣於2022年的一樁慘案

美國製裁以軍已經醞釀了一段時間。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國務院的一個特別小組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根據“萊希法案”對以軍是否“侵犯人權”進行了調查。

這項調查緣於一位年近八旬老人的慘死案。這位老人名爲奧馬爾·阿薩德,擁有美國和巴勒斯坦雙重國籍,2022年在“耶胡達勝利營”一處檢查站遭毆打拘禁致死。該案曝光後,以軍只處分了三名軍官,無人承擔刑事責任,從而引發美方不滿。

而根據上世紀90年代美國出臺的“萊希法案”,美國聯邦政府不得向“嚴重侵犯人權”的外國軍隊提供軍事支持。如果美國國務院對於奧馬爾·阿薩德案無動於衷,就有違法之嫌。

約旦河西岸是巴勒斯坦最高權力機構所在地,也是加沙地帶之外巴勒斯坦人的主要聚集區。多年來,在此處邊防站點駐紮的“耶胡達勝利營”積攢了不少惡名,而在此地蠶食的以色列定居者也不遑多讓。只不過外界無從知曉。

一個數據就可以反映出當地巴勒斯坦民衆的實際生存狀況。聯合國記錄顯示,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領土上至少有358人被殺害,其中四分之一是兒童。

當地時間4月20日,以色列軍隊繼續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圖勒凱爾姆開展軍事行動,造成人員傷亡,還不許救護車救援。

所以,美國國務院對於奧馬爾·阿薩德案的調查並不難進行。幾個月前,該小組建議布林肯取消約旦河西岸多支以色列軍隊和警察部隊接受美國援助的資格。

而在3月底,美國國務院終於對以方發出了一張黃牌警告,制裁了4名在約旦河西岸對巴勒斯坦民衆實施暴力行爲的以色列定居者。這些人在美國的全部資產將被凍結,美國人被禁止與他們進行金融交易。

不過,以方對美方這個行動的警告意味沒有當回事。於是,美國要制裁以軍的消息就傳出來了。

爲何拖到現在才準備制裁

這裏面比較有趣的一點是,爲何美國國務院調查小組幾個月前就建議制裁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邊防部隊和警察部隊,美國政府卻一直拖到現在才放出風來決定行動。

這麼做顯然不是要在約旦河西岸伸張人道主義,而是與美國國內的形勢有關。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的部分學生正在舉行反以示威,美國警方一度逮捕了108名哥大學生,顯示美國校園內就巴以問題產生的分歧,達到了多年來的一個最高峯。

有人甚至將此次美國高校風潮與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相提並論。如果美國政府不對以色列展現一定程度的強硬,美國校園風潮還可能進一步蔓延。

對於拜登政府來說,更值得警惕的是阿拉伯裔選民票數正在流失。2020年美國大選,美國國內59%的阿裔選民支持了拜登。在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支持拜登的阿裔選民暴跌到了17%。選舉專家認爲,包括阿裔在內的少數族裔的反感增加,是今年大選拜登和民主黨要面對的主要風險之一。

本來與歐洲國家相比,阿裔選民在美國的佔比不算高。但特殊之處在於,美國阿裔最多的地區正好在搖擺州。2020年,拜登主要靠在密歇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勝利贏得了大選。而密歇根州正是美國阿裔選民最多的州,有20萬穆斯林註冊選民。

所以,在美國大選即將進入白熱化階段之際,拜登政府要拿以色列“耶胡達勝利營”祭旗。

美以“特殊關係”不會改變

當然,儘管美國製裁以軍“耶胡達勝利營”是史無前例的一件事,但絕對不代表美以“特殊關係”會有所改變。以色列遊說勢力和猶太資本已滲透到美國政府和國會的各個層面,甚至能直接參與政策制定。

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和沃爾特的《以色列遊說集團與美國對外政策》一書,曾寫到過以色列猶太集團的聲勢有多大:超過一半的美國衆議院議員“會做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要他們做的任何事情”。

所以,不難理解,儘管美國國內對巴以衝突的分歧趨於對立,國會衆議院仍高票通過了援以方案。反對該方案的少數議員的聲音,甚至在媒體上都很難聽到。

美國的以色列政策不是出於維護國際正義的需要,而是各種水下利益勾連的結果。這已行之有年,即使強悍如特朗普,也跳不出這個巨大旋渦。

2016年美國大選時,美國猶太團體起初並不看好特朗普,但最終部分猶太資本支持了他。特朗普一上臺,立刻把美國駐以大使館遷到了本是巴以分治的耶路撒冷,以作回報。

特朗普如此,拜登也不例外。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也提出過一些解決方案,布林肯六訪中東,沒有得到以方多少正面回應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由此可知,美國放風制裁以軍,只是基於“萊希法案”、針對大選形勢作出的象徵性反應。至於制裁的嚴厲程度,恐怕都趕不上3月份對4名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定居者的制裁。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