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拨动孩子心中最隐秘的那根琴弦

——冠县东街学校教师王启佳教育故事分享

每个班里都有不同特点的孩子,由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会更加生机勃勃,但每个班集体总会存在一些“捣蛋鬼”。我所任教的一年级班里就有4名这样的男生,他们虽然让整个班级氛围更加活跃,但也确确实实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

小H,是逻辑思维极强的孩子,但行为习惯很差,不注重卫生、不爱惜学习用具,最让人头疼的是他有一些攻击行为,如咬人、拽女生头发、撕别人的书本、推搡别人。开学一周内,我就接到了三位家长的投诉。

小D,活泼好动,课堂上一个姿势最多能坚持半分钟;社交方面极具天赋,开学一周内就可以叫出班内半数以上同学的名字,但他上课经常与旁边的同学聊天,严重影响课堂秩序。

小W,自开学至今从未在午休时睡着过,每天同学告他状的次数不会低于10次,而且经常在班内、楼道内发出怪声。

小M,在课堂上眼神迷茫、东张西望、瞌睡不断,但经过几次小测验,发现他学习成绩还比较优秀。他经常徘徊在班级前后门附近,门把手被他损坏过两次。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存在极度频繁以及难以控制的打闹行为。从上学期的三天一打到一天一打,再到这学期的一天三打甚至一晌三打,愈演愈烈。所以必须及时介入并进行早期干预。除了严重影响班级秩序,我更担心的是他们被同学孤立、被打上标签,发展成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起初我希望通过温和的说教去改变他们,但并没有起到作用。于是,我开始尝试强硬的管教方式,比如单独批评、全班通报、罚值日、罚作业等,但仍起不到作用。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家长多次交流后,我发现他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缺失父亲的陪伴。小D和小M的爸爸常年在外跑大车;小W的爸爸也是工作在外地;小H的父亲虽然在当地从事医务工作,但是忙得几乎见不到孩子。此外,他们都有年长的哥哥或姐姐。发现了这些共同之处,我再次询问家长,是否因为孩子爸爸长期不在身边,以及他们是二胎或者三胎的原因,对孩子过于保护。果然,几位妈妈都反映,因为孩子爸爸不在身边,加上孩子在家是最小的,怕他们受欺负,所以经常和他们说受到欺负要反抗或还手之类的话。也许就是妈妈的这种做法导致孩子的认知与其他同龄学生有所不同,使孩子变得不守规则并产生了破坏性和攻击性。

找到问题所在,我决定尝试用赏识教育来帮助孩子。我有意地夸大他们的优点,选择性地忽略他们的小问题,同时也引导其他同学减少对他们的偏见。我还实行了代币奖励的办法,只要他们一天不打闹、能遵守课堂纪律,就给加5分,一项做不到不加分,两项都违反扣5分。因为我们班规定每周得分最高的小组去打扫操场卫生区,可以在操场玩耍,这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组内的成员积极性也高,都愿意督促和帮助他们。他们也从开始的拖后腿变为了加分主力,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偏见越来越少,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也有了极大提升。

除了帮助孩子,我也尝试和孩子的妈妈沟通,希望她们在家里树立爸爸爱孩子、为了家庭辛苦打拼的良好形象,多找机会让爸爸和孩子进行视频、语音交流。

这个办法实施以来,就很少见到他们打闹了。虽然在课堂上他们有时还是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但我认为这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信这样坚持下去,他们都会成为好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与他们产生共鸣,帮助他们成为自己的光,成为他人的光。

(刘庆功 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