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吳起爲了當上將軍而殺妻的卑鄙和兇殘不談,從他的工作表現來看,吳起確實有克敵制勝的能力。《史記》記載,吳起成爲魯國將軍後,“攻齊破之。”擺脫了家族拖累的吳起放手幹工作,很快打敗了齊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作爲魯國大將的價值和能力。但在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魯國,似乎魯國人民很快就忘記了吳起攻城略地的貢獻,而吳起殺妻求官的道德污點在魯國人的印象中卻越來越清晰。與此同時,由於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魯地方將領人才的匱乏,纔給了吳起這個外來者一個上位的機會。所以,無論是爲了利益還是爲了面子,吳起的成功和地位,對於魯國的大臣們來說,都是一個無法接受的事實。

於是一場針對吳起道德品質的“人肉搜索”在魯朝野中悄然無聲而又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人肉搜索”的結果讓魯國人民和大臣們非常興奮。當時民間流傳的吳起故事,要追溯到吳起的出生和童年。根據《史記》的記載,這次針對吳起的“人肉搜索”,首先對吳起的性格特徵進行了定性描述:“起之爲人,猜忍人也”。“猜忍人”是一種性格非常複雜可怕的人類。一般來說,這種人是“超人”,具有精明、狡猾、敏感、偏執、殘忍、堅毅、自負、野心等複雜的人格特徵。這種人如果當不了名將,只能在科幻電影裏統治地球,奴役全人類。入侵魯國的齊軍被打敗了,魯國不再需要一個能打仗的名將,於是吳起就成了怪物。

客觀地說,從吳起一生的所作所爲來看,把吳起的性格定性爲“猜忍人”是非常準確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關於吳起的“猜忍”,“人肉搜索”的版本提供了非常詳細的證據。

據羣衆舉報,吳起一開始家裏很有錢,但當時有錢不一定有地位,所以吳起這個富家子弟決定長大後當大官。一個人要想做高官,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自己的本事和口才打動各國君主。其實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很多類似的成功案例。無論兵家的司馬穰苴、孫武,還是後來的縱橫家蘇秦、張儀,都走的是這條路線。

立志做大官的吳起,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周遊列國,通過煞費苦心的路演宣傳自己做大官的能力和才華。但是,很可惜,一個人有沒有當大官的素質和條件,不是你說了算的。更何況吳起天生謀略過人而熱情不足。從史料記載來看,當時的吳起應該是一個憂鬱、內向、勤勞、自負的年輕人。一個這樣氣質和形象的年輕人,也許能騙過一個傻傻天真的姑娘,但真的騙不過一個暴戾的國王。

但是吳起這樣的人很執着,一次次碰壁都無法熄滅心中的夢想,所以吳起就不折不撓、不依不饒地一路折騰着度過了自己的青年時代。最終,吳起不僅沒有成爲高官,還將富庶的家底折騰得精光,最終“遂破其家”。如果今天出現這樣的人,會被村民嘲笑,成爲教育年輕人的反面教材。而且吳起生活在娛樂業不發達的春秋時代。於是吳起成了家鄉人口中“害羣之馬”、“白日夢”的代名詞。後來吳起的鄰居罵一個年輕人異想天開,無所事事,大概會說:“這孩子太吳起了!”

終於有一天,自尊心極強的吳起被壓抑的情緒爆發了。

2000多年前的一個早晨,在吳起的家鄉小鎮,人們的美夢被恐怖的尖叫聲和公雞的啼叫聲驚醒。在這個小鎮不同的家裏發現了三十多具屍體。如果今天發生這樣的惡性案件,一定會成爲公安部督辦的大案,成爲當地報紙的頭條。可想而知,一夜之間三十多人被殺,給2000多年前的衛國小城帶來了多麼可怕的影響。於是,衛國公安主管部門迅速立案偵查。通過分析總結,很快發現,這些被害的村民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生前都曾經以編排吳起的"白日夢"爲樂趣,並不遺餘力地在衛國城鄉間廣泛宣傳。

與此同時,吳起消失了。

據吳起母親回憶,吳起在“出走”前,曾經和母親說過再見。他沒有提及自己一夜殺死三十人的恐怖罪行,而是含淚跪在她母親的腳邊,咬着他的胳膊,發誓“起不爲卿相,不復入衛。”吳起的媽媽很瞭解兒子。她早已習慣了他的豪言壯語,但這位名將的母親還沒來得及開口教育兒子,吳起突然站起來,快步走出門去,消失在晨霧中。

一個像風一樣的人,謎一樣的往事。

殺人犯吳起帶着一身的滄桑和殺氣拜倒在曾子門下,開始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

後來,若干年後,孕育並培養了一代名將的吳起的母親去世了。令人驚訝的是,在那個信息非常不發達的時代,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和曾子一起學習的吳起那裏。吳起堅守着殺人出逃前對母親許下的誓言。他克服了作爲正常人需要回家參加葬禮的心理,選擇留下來化悲痛爲力量學習文化知識,爭取早一天回國。如果羣衆提供的“人肉搜索”信息可靠,那麼吳起當時並沒有回老家參加葬禮。除了恪守“起不爲卿相,不復入衛”的誓言,恐怕還有一個原因:一個揹負着三十多條人命和血債的殺人犯,回老家參加葬禮無異於自投羅網。吳起要想結案,唯一的可能就是成爲高官。只要當了大官,一切都會合理,不合理的事情也能變得合理。這就是爲什麼吳起一定要當大官。

所以“猜忍”的吳起當年殺了三十多人後,對母親發誓,頗有象徵意義,只不過普通人發誓用自己的血,而吳起發誓用鄰居的血。吳起當年在母親面前許下的誓言,大概是他一生中說過的最真誠的一句話——揹負血債的吳起,如果不爲卿相,絕不敢"復入衛"。

但在吳起的師傅曾子眼裏,吳起“擦乾眼淚,把母親去世的電報藏在枕頭下繼續緊張學習”的行爲無異於禽獸。當時孔子手下有個學生叫宰予,曾經質疑孔子堅持爲父母盡孝三年。他認爲三年時間真的是浪費了。孔子對此非常不滿。孔子在和宰予討論了三年喪的必要性後,對宰予的評價非常負面,“不厚道!”如果一個兒子出生三年,然後免去了父母的照顧,那麼這個世界失去丈夫三年將是常識。“孔子認爲宰予的觀點缺乏人性,因爲孩子在三歲之前都離不開父母溫暖的懷抱。因此,父母去世後子女能孝順三年是非常公平的倫理道德,被認爲是一種普世價值。然而到了曾子的徒弟吳起,這個一心要做大官的年輕人,不但沒有讓母親守喪三年,甚至不打算回老家參加自己的葬禮。作爲孔子的繼承人,曾子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於是正式通知吳起,從現在開始,吳起被正式開除,從此吳起的一切行爲都與曾子無關。

後來吳起殺妻,魯羣衆提供的“人肉搜索”信息,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喪心病狂的“官迷”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如果對吳起的“人肉搜索”信息僅限於此,那麼顯然是畫龍點睛之筆不足。

最後,魯國羣衆總結了這次“人肉搜索”的信息:“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最後,魯國終於在煞費苦心的“人肉搜索”所得到的信息進入了正題: 可是出頭的椽子爛得快,這很容易招來其他諸侯對魯國的敵意和進攻,並且魯國和吳起的祖籍衛國是友好鄰邦,魯國重用吳起就是對不起衛國 。

魯針對吳起的羣衆“人肉搜索”舉報材料,形象生動,條理清晰,但邏輯混亂。如果害怕其他國家的敵視,就不重用軍事人才,無異於坐以待斃。在一個暴力決定你生存地位,名兵資源如此匱乏的時代,因爲怕對不起友鄰而拋棄他們,就像怕別人羨慕你不掙錢,寧願窮一樣荒唐。從這次“人肉搜索”報道的方向性和目的來看,這次“人肉搜索”活動顯然不是一次自發的民間行爲。據《史記》記載,這篇“人肉搜索”報告發表後不久,魯國國王真的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吳起就這樣被革職了。

吳起離了魯,魯就安靜了。

《史記》中記載的這份關於吳起的“人肉搜索”報告,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關於某人品德的“人肉搜索”報告,而這篇報告最終也的確起到了"搞倒、搞臭"對手的政治殺傷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