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黃懿

3月19日,DidaInc.(下稱: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申請主板上市,依舊由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和野村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嘀嗒出行國內運營主體爲北京暢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公開數據顯示,嘀嗒出行即將迎來自己的十週年,繼2020年8月、2021年4月、2023年2月和2023年8月先後四次IPO折戟後,這已經是嘀嗒出行第五次衝擊上市了。

對順風車依賴加深,出租車業務發展困難

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報告期內),嘀嗒出行分別錄得收入7.81億、5.69億、8.15億;淨利潤依次爲17.31億、-1.88億、3.00億;經調整利潤淨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別爲2.38億、8470.8萬、2.26億;經調整淨利潤率(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則分別爲30.5%、14.9%、27.7%。

明顯看出,嘀嗒出行的營收逐年上升,其淨利潤在2022年經歷低谷後,在2023年重新錄得正增長,然而和2021年的水平仍保持着很大的差距。在此之餘,經調整淨利潤率和經調整淨利潤也未能回到2021年的水平。

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的收入主要來自提供順風車平臺服務,較小程度上來自提供智慧出租車服務、廣告及其他服務(主要包括汽車增值服務)。

報告期內,嘀嗒出行提供順風車平臺服務產生的收入分別爲6.95億、5.15億、7.74億,分別佔同年總收入的89.0%、90.5%、95.0%。其中,收入主要來自向在平臺提供順風車搭乘服務的私家車車主收取的服務費。同一時期內,嘀嗒出行分別促成約1.297億次、9420萬次、1.30次的順風車搭乘,其中同年交易總額分別爲78億元、61億元、86億元。

隨着時間推移,順風車平臺服務對嘀嗒出行的貢獻愈發重要,依賴單一業務的特性逐步放大。

反觀嘀嗒出行發展多年,成果卻不明顯的智慧出租車服務。報告期內,嘀嗒出行提供智慧出租車服務產生的收入分別爲3260萬、1940萬、1130萬,分別佔同年總收入的4.2%、3.4%、1.4%。

同一時期內,嘀嗒出行分別促成約3550萬次、2150萬次、1210萬次的出租車網約搭乘。同年,該項業務的平均服務費率分別爲3.9%、4.5%、5.1%。於2022年,嘀嗒出行的平均服務費率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於2022年調整了若干城市的由出租車網約服務促成的出租車搭乘服務費用的定價方法。於2023年,嘀嗒出行的平均服務費率上升,主要由於公司促成的出租車搭乘出行距離(通過分級定價模型估算)的組成結構發生變化,導致平均服務費率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嘀嗒出行稱,於2022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提供智慧出租車服務產生的收入有所減少,主要是由於市場競爭加劇及公司終止與聚合平臺就出租車網約服務進行合作導致促成的出租車網約搭乘次數減少。其中,嘀嗒出行自2021年起終止與出租車網約服務相關的聚合平臺合作,主要是因爲該等聚合平臺開始專注於建立其自身的出租車網約業務,或爲獲得更高佣金而優先派單予網約車司機而非出租車司機。此外,同一時期內,公司平臺上的月均活躍認證出租車司機人數由14萬人減少至10.2萬人。

對於嘀嗒出行提高出租車網約服務的平均服務費率,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向《港灣商業觀察》指出,“嘀嗒出行提高服務費率可能是無奈之舉,因爲公司前期投入過多,導致成本居高不下,與此同時,盈利卻遙遙無期。爲此,嘀嗒出行在上市的過程中,呈現出的財務報表並不好看,公司在第五次衝刺港股市場面臨着比較大的這種壓力,所以必須要提高這個平均費用費率以提高盈利水平。然而,這一舉措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用戶流失,然後客單價下降等問題。”

劉春生進一步指出,“嘀嗒出行終止與聚合平臺的合作,可能也對業務模式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爲此,公司也不得不提高平均服務費率,以抵掉成本壓力,這些都是提升平均服務費率的原因。”

關於出租車在網約車市場發展過程中的持續發展問題,劉春生認爲,“出租車市場和出租車公司,還是要更多地擁抱新的商業模式。實際上,出租車接軌網約車行業已經稍晚,出租車本身有很大的客戶資源,消費者認可度也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出租車行業非常適合提前做數字化的轉型,進行平臺的建設。目前,網約車市場上玩家已經太多,出租車行業沒有辦法在自建平臺的情況下,要努力嘗試接軌已有平臺。”

大量補貼支出,或影響毛利率水平

除了存在業務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嘀嗒出行整體和核心業務的毛利率下滑更是不可忽視。

報告期內,嘀嗒出行的毛利率分別爲80.9%、75.1%、74.3%。此外,提供順風車平臺服務的毛利率依次爲85.4%、79.5%、75.9%;提供智慧出租車服務的毛利率依次爲7.7%、-36.6%、-51.0%;提供廣告及其他服務的毛利率依次爲66.4%、72.1%、80.0%。

不難看出,提供順風車平臺服務的毛利率持續下滑之餘,提供智慧出租車服務的毛利率不僅錄得負值,且負增長不斷擴大。

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公司在成本方面的把控能力。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的服務成本主要包括付款處理成本、第三方服務成本、提供予私家車車主的補貼、保險成本、員工成本、安全成本、辦公室相關成本、外包廣告服務成本及其他。

報告期內,嘀嗒出行的服務成本分別爲1.49億、1.42億、2.10億,分別佔同年總收入的19.1%、24.9%、25.7%。嘀嗒出行稱,於2022年至2023年,服務成本增加48.2%,主要是由於第三方服務成本、付款處理成本及向私家車車主提供的補貼增加。

其中,提供予私家車車主的補貼主要包括向私家車車主或出租車司機支付的補貼部分,該補貼金額超過自該等私家車車主或出租車司機確認的與相應行程有關的收入。有關釐定向私家車車主發放的補貼是否應分類爲收入減少、服務成本或是銷售及營銷開支的基準。

提供予私家車車主的補貼指超出相應搭乘所確認收入的補貼部分。報告期內,提供予私家車車主的補貼依次爲880.0萬、1757.5萬、2900.2萬,佔比服務成本依次爲5.9%、12.4%、13.8%。

與此同時,嘀嗒出行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的水平也不低。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的銷售及營銷開支主要包括私家車車主、順風車乘客、出租車乘客及出租車司機用戶的獎勵及補貼、營銷及推廣開支、客戶服務外包開支、員工開支及其他。

用戶獎勵及補貼主要包括與用戶獲取相關的私家車車主用戶補貼,向公司未收取服務費的搭乘的出租車司機提供的用戶補貼,及向順風車及出租車乘客提供的用戶獎勵。報告期內,用戶獎勵及補貼依次爲1.31億、8317.2萬、7574.4萬,佔比依次爲51.4%、35.4%、32.4%;營銷及推廣開支依次爲5668.8萬、8466.7萬、7844.5萬,佔比依次爲22.2%、36.0%、33.6%。

此外,嘀嗒出行還披露了包括已被扣除以得出收入、已確認爲服務成本和已確認爲銷售及營銷開支的私家車車主補貼和出租車司機補貼的具體情況。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嘀嗒出行向私家車車主提供的補貼依次爲5281.8萬、5799.8萬、9724.2萬,佔比順風車平臺服務總收入依次爲7.6%、11.3%、12.6%;向出租車司機提供的補貼依次爲316.0萬、819.7萬、492.6萬,佔比智慧出租車服務總收入依次爲9.7%、42.2%、43.5%。

從嘀嗒出行向出租車司機提供的補貼佔比情況可以推算出,高比例的補貼支出對該業務於2022年至2023年錄得的高額負值毛利率有很大的影響。而目前,向私家車車主提供的補貼佔比出行逐年上升的情況,在未來是否會對毛利率造成更大程度的影響,有待觀察。

1.6萬條投訴被曝無故扣費,口碑及服務有待提高

雖然嘀嗒出行對乘客的用戶獎勵,以及對司機的補貼十分大方,但在實際的日常運轉中,也存在忽略各方權益保護的現象。

在今年315前後,據未來網文章指出,消費者投訴稱嘀嗒出行在無司機接單的情況下,仍扣除消費者費用,被指侵權。

該消費者稱,“在無司機接單情況下,我取消了訂單。但嘀嗒出行卻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通過支付寶擅自對我的賬戶進行了扣款。”這是來自一名河南安陽用戶宋明義(化名)向未來網反映,在嘀嗒出行App上打車,經查詢1年內嘀嗒出行平臺已三次對其無故扣款,這讓宋明義感到頗爲震驚。在向嘀嗒出行平臺諮詢後,工作人員向其介紹,由於其下單時開通了“周卡”。

據悉,爲了解真實扣費情況,宋明義聯繫嘀嗒出行App平臺客服,工作人員表示,查詢到2月27日用戶在線下單時開通“市內專享周卡”,因此扣除了其相關費用。“當天打車時,我並未開通任何其他服務,亦未收到任何開通服務提醒,這個‘周卡’服務是誰爲我開通的?”

隨後,宋明義通過支付寶平臺查看了“嘀嗒出行”的交易記錄,發現半年內已有3次被無故扣費的情況,金額分別爲,2月27日扣費3.9元、2023年9月8日2.9元、2023年8月25日6.9元,因支付寶平臺僅展示近1年的消費記錄,故目前僅能查詢到以上三筆交易記錄。“但是我在嘀嗒出行上卻未查詢到交易記錄。這三筆訂單我並未收到有消費提示的選項,因此不認同以上訂單。”宋明義表示。

無獨有偶,據黑貓投訴顯示,截至4月23日,嘀嗒出行的投訴量爲16798條,已完成12781條。根據投訴信息顯示,其中有大量與“無故扣款”有關,有消費者投訴稱“沒有打車成功,卻被免密支付購買了周卡”、“沒有拼車成功,卻收到平臺提示已到達站點被扣款,多次申請退款未通過”。此外,還有司機投訴稱“一有乘客投訴平臺就不經查實扣款”、“強制扣款返還於乘客”、“惡意扣除平臺賬戶餘額”等等。

綜合投訴信息可見,嘀嗒出行對於消費者和司機的權益保障仍欠缺嚴重,尤其是在資金管控方面,存在不少的漏洞。

在合法合規層面,據企業預警通和天眼查顯示,嘀嗒出行83.03%的案件身份爲被告,4.85%的案件身份爲原告,12.12%的案件身份爲其他當事人,58.79%的案件案由爲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港灣財經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