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白自己的上限,明白自己的特長,是人生成長的必由之路。

這點上,有無數歷史前輩給出了答案。

比如:春秋時代的齊桓公就是如此,一個好酒及色的齊國君王,空有雄心但能力其實不咋地,遇見仇人管仲之後,在鮑叔牙舉薦下不僅放下仇恨,還全心信任,終於收穫了春秋首霸,但管仲一去,他就作死,最後作死了自己不說,還丟了齊國霸業。

比如:三國時的劉備就是如此,打仗是把好手,但戰略智慧有限的他,依舊玩不轉三國,終於在諸葛亮出山之後,用全心信任補齊了自己的短板。

由此可見,這認知昇華都是經歷過挫折和感悟之後纔有的。

同樣的事情,也在西漢建國者劉邦身上有詮釋。

一:劉邦的前半生,遊俠地痞重生記。

劉邦的前半生是什麼樣的?答案是鄉間遊俠。

說好聽點是遊俠,說難聽點就是地痞。

好喫懶做就是劉邦的前半生,但劉邦少年時依舊有雄心壯志。

這點上可從他對於亂世的追求,可以看出來。

曾經的他,嚮往信陵之風,爲了追隨信陵君曾經長途跋涉去往魏國,誰曾想還沒見到信陵君,這戰國最傑出的公子就掛了。

信陵君掛了之後,失去人生目標的劉邦,在交好了張耳陳餘這兩個最初的人脈之後,就回到了老家繼續蟄伏。

劉邦的蟄伏,很有特色,幹活是不幹的,整日裏呼朋喚友,成了沛縣一霸。

爲何不幹活有喫的,除了劉太公家底還不錯外,也和沛縣這個地方有關。

沛縣是個好地方,農田很多,水脈也多,人口卻不太多,老百姓的日子都還算過得去,再加上楚國本就不是一個管理嚴格的國度,對於民間控制力有限,就讓老百姓遭遇到盤剝更少!

生活安逸且過得下去的沛縣人,都有點放蕩精神。

劉邦就成了沛縣青年中,放蕩的典範,呼朋引類間有了遊俠範式。

遊俠範式久了就有了地方威望。這威望成了劉邦的第一桶金,在父親安排下他成了大秦公務員,亭長,進而收穫了地方上的人脈。

蕭何、曹參是劉邦在沛縣官場上的人脈,樊噲等人,就是劉邦在鄉間的人脈。

這羣人也在後續大秦烽煙的時候,成了他最早的追隨者。

有了這最初的班底,纔有了芒碭山中蝸居時的劉邦,不離不棄的革命火種。

後續的起義,還有攻克沛縣,成爲沛公,又吸引了官方編制的蕭何、曹參等人入夥。

在一羣惜命的人中間,不怕死的劉邦鶴立雞羣,成了沛縣出頭鳥,成了起義軍領袖。

原本純粹的朋友關係,漸漸有了上下級之分!

當了領導之後的劉邦,依舊是個從善如流的人,所有大小事情,都踐行集體決策的原則。

投奔項梁完成義軍的正規化,是集體決策。

聽從張良的意見,用蛇形走位繞道進入關中成了功臣,這是尊重張良收穫的因果。

聽從蕭何的意見,用約法三章緩和了關中秦人的怨恨,這是尊重蕭何收穫的因果。

在接連三輪因果後,纔有滅秦的功勞和關中的臣服,也爲劉邦後續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

從這個角度看,劉邦是一個善於集合衆人智慧的領導者。

隨後的鴻門宴兇險,劉邦用低調和隱忍渡過了,之後的分封諸王,劉邦也因禍得福,在關中老秦人的地方安營紮寨。

劉邦的前半生,就是在無數朋友良師幫扶下渡過的。

從地痞變漢王,這搖身一變的背後,是一個睿智遊俠的躍遷史。

可是躍遷歸躍遷,劉邦心中依舊有個仗劍天涯的夢想,這夢想就是帶兵打仗,建立信陵君那樣的赫赫武功。

在這點上,早期的劉邦是自信的,除了鴻門宴時遭遇項羽聯合諸侯大兵壓境的屈辱之外,他在戰鬥這方面,幾乎都親力親爲!

親力親爲後的劉邦,戰績也不俗,這漢王不就是劉邦軍功的體現嗎?

但人身居高位了之後,就會尋思安不安全,在蕭何力挺之下,他有了兵仙韓信!

可即便有了兵仙,爭強好勝,不願在軍事上屈與韓信之下的劉邦,依舊想着要帶兵打仗。

隨後,他遭遇了鐵拳攻擊。

二:彭城之戰,戰前劉邦謀劃千里。

公元前206年4月,經過項羽分封之後,天下貌似初定!

項羽成了西楚霸王回老家沐猴而冠去了,劉邦帶着漢軍進入漢中,成了漢王。

可這看起來的天下初定,卻因爲分封不公立馬遭遇了叛亂。

同年五月,齊相田榮和漢王劉邦在東西兩側同時起兵,開啓了新一輪戰亂。

劉邦派遣韓信兵出陳倉。

兵仙出手,戰戰告捷,八月擊潰章邯大軍,圍困廢丘城,隨後派兵四面攻城略地,僅僅用時一個月就收降了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三秦一股而定,讓劉邦幾乎承接了原本秦國的所有地盤。

東邊跟劉邦共同舉兵的田榮也是個牛人,在趕跑了齊王田都之後,六月殺膠東王田市,搖身一變成了齊王,隨後用授予彭越將軍印的方式,誘惑彭越在梁國舊地反對項羽,彭越配合田榮在六月舉兵,殺掉濟北王田安。

劉邦有韓信,一鼓而定三秦,田榮有彭越,一鼓而定三齊。

曾經和楚國爭鋒的大國,秦國和齊國都復歸了一統,然後要幹嘛?當然是反楚啊!

隨後,田榮聯絡劉邦和陳餘等人開始了進攻。

面對劉邦、田榮和陳餘的進攻,項羽也不慫,先是通過授予鄭昌爲韓王的方式,換來韓國阻擊漢軍,後又派遣蕭公角進軍彭越。

一路外交拉盟友,一路派兵對戰!

面對項羽的調兵遣將,劉邦爭鋒相對,派遣張良,以韓王司徒身份進攻韓國,用身份政治這招對峙名不正言不順的韓王鄭昌。

張良是個弄政治的人,打仗不在行,就玩陰的!

他通過休書一封的方式,忽悠項羽說,劉邦的野心止步關中,不會繼續東進。

項羽感受到齊國田榮的威脅更大,在張良的忽悠下,放鬆了對於西部區域的戒備,致力於進攻田榮。

被忽悠的項羽北上了,張良對峙韓王鄭昌分身乏術,這一切給力劉邦帶兵的理由。

喜歡用兵的劉邦一看項羽北上,張良受挫。

在同年9月,藉口迎接太公和呂后,派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過南陽,利用王陵在南陽的數千兵馬,對楚國發起了試探進攻。

薛歐、王吸這兩人沒啥名聲,也不是什麼宿將,面對項羽的阻擊兵力,寸步難行。

劉邦一看,就自己率軍,在十月並出函谷關,指揮進攻!

面對張良和劉邦輪番進攻,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先後投降,劉邦控制的地盤,漸漸從關中延伸到了彭越那裏。

這意味着三股反對項羽的勢力,幾乎連成了一片,形成了對於西楚勢力的全面進攻態勢。

一看態勢如此,急眼了的項羽加強了對於齊國田榮的進攻。

可劉邦在那一刻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在同年11月返回關中,一邊鞏固後方,一邊在櫟陽建都設立了漢朝的宗廟社稷。

唯一做的軍事舉動是出兵肅清隴西、北地殘留的三秦舊部!

這一耽誤就耽誤到了次年二月,這段時間劉邦一直在做的事情不是打仗,而是整修邊塞防止匈奴人進犯,"施恩德,賜民爵"收納關中三秦人心。

在完成這一切後,劉邦纔在前205年3月,率軍渡黃河,降魏王豹,克河內,俘殷王司馬印。

經過一輪攻城略地和後方穩固,劉邦在抵達洛陽後,接受了洛陽三老董公師出有名的建議。

以項羽悍然殺害義帝楚懷王爲藉口,鼓動起了諸侯聯軍。

傳檄天下之後,前205年4月,劉邦乘虛而入,進攻楚國都城彭城,指望一舉攻克項羽。

三:危局逆轉,勇戰項羽絕地反擊。

一紙檄文驚天下後,雖然依舊有部分諸侯持觀望態度,但項羽的處境,無疑是孤立的,因爲劉邦的諸侯聯軍56萬人,正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目標彭城。

當時的項羽,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首先:齊國未定,遭遇兩面夾擊,楚國危險必須回去援救。

其次:聯軍兵力高達56萬人規模龐大,項羽兵力處於下風。

再次:楚國淪陷區不少後方不穩,自己還遠離主戰場,敵人反而能在楚國以逸待勞等着自己。

最後:盟友紛紛背叛項羽,就連沒有背叛的,存的也是坐山觀虎鬥的心思。

如此四重危機,項羽是如何破局的?

大膽的項羽,不愧是勇戰派代言人,制定了一個突襲戰略,決定以力破局。

只見他留下部隊繼續進攻齊國,自己率領三萬精騎兵南下,先是突襲擊敗了駐紮在魯瑕丘的樊噲軍。隨後包圍閃擊了劉邦大營附近的肖縣,一舉繞道了漢軍側後方。

完成部署後的項羽,利用天剛拂曉的戰機,由西向東進攻漢軍。

早上發起進攻,戰至中午就大破漢軍。

面對項羽的突襲,劉邦帶領的聯軍,完全被打神經了,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不說,還在潰退時自相踐踏,被項羽在彭城附近斬殺十萬多人。

隨後劉邦軍潰退谷水、泗水(雎水支流,彭城南60裏)又遭遇項羽追擊,被殲滅十餘萬人!

劉邦繼續潰退,指望依託彭城南方的呂梁山區建立防線,可項羽不依不饒,繼續追擊,又殺了劉邦數萬人。

劉邦一看,繼續潰退靈壁(安徽宿州靈壁城)東的睢水上,又遭遇項羽進攻,陣亡十萬左右。

無奈的諸侯聯軍,只能逃過睢水,不少人都淹死在了睢水,史書記載是:睢水爲之不流。

佔盡優勢的項羽,看着自己的這個老對手,派遣騎兵包圍了劉邦,正在準備全殲劉邦的時候,天降西北大風,一時間天昏地暗。樹木都被連根拔起。

這大風讓項羽軍陷入了混亂,劉邦帶着十多個隨從,拋棄了妻子父親,逃之夭夭。

這場戰鬥,項羽的進攻可謂蕩氣迴腸,一往無前,打得漢軍全軍覆沒,諸侯聯軍煙熄火熄!

戰後原本歸附劉邦的諸侯,紛紛轉投項羽,無奈的劉邦只能退守滎陽。

這場戰爭,是劉邦軍事生涯最大的慘敗,劉邦用一場潰敗,讓項羽封神了。

潰敗之後的劉邦,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反思。

指揮不行,聯軍打仗也不行!

興文至此,我不由想起韓信對劉邦的評價:漢王帶兵十萬最多,至於我韓信,多多益善!

這話語背後,就是劉邦軍事指揮的極限,十萬人,人在多了,他就玩不轉了。

玩不轉的惡果就是,在遭遇項羽三萬精銳的時候,全軍覆沒。

隨後纔有了劉邦的擺正心態,信任韓信!

四:韓信出手,垓下之圍的政治軍事。

公元前203年8月,擺正位置後的劉邦,在韓信攻城略地後,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戰略反轉。

梁地彭越持續進攻項羽糧道,鍾離昧正被漢軍圍困,項羽則在率軍進攻彭越路途中。

就在項羽致力於進攻彭越,抵禦劉邦的同事,成爲齊王的韓信發起了對楚軍的進攻!

感到害怕的項羽,無奈和劉邦和談簽署了“鴻溝和議”劃分了天下。

劃分完天下之後,劉邦初開始的心思是返回後方緩緩再打。

可張良和陳平卻勸說劉邦,應該發起背後突襲,原因則是:

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一聽有道理,就背棄盟約開始進攻。

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開始招呼韓信和彭越共同進攻,合圍項羽!

結果這兩人不聽招呼,並沒有派兵進攻,弄的劉邦又一次在固陵慘敗。

痛定思痛的劉邦,在堅守壁壘的同時問張良:諸侯不從約,爲之奈何?

張良答曰: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爲戰則楚易敗也。

這話對意思是,打仗是要給他們好處的,要跟他們約分天才纔行。

從善如流的劉邦立馬大氣的宣佈,給韓信和彭越地盤,終於讓這兩人有了出兵的動力。

爲了穩妥起見,劉邦還將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韓信。

隨後,六十萬漢軍和聯軍匯聚垓下!

這一戰,指揮戰鬥的是兵仙韓信,勇將英布和彭越,至於劉邦,也待在了最合適的位置。

心態放正了之後的劉邦,用利益交換,換來了聯軍幫助和政治勝利,用放權換來了軍事聯動和指揮有方,下面就是兵仙和猛將們發揮的舞臺了。

這羣人也不負所望!

英布出兵斷了項羽的後勤,彭越出手斷了項羽的退路。

無路可退,後勤斷絕的項羽,遇見了韓信的大軍。

當時的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兵分三路自己坐鎮中央,也在籌謀如何取勝。

韓信面對佔盡優勢的時局,不驕不躁,用以退爲進的方式跟項羽交戰!

親自領中路軍出戰後,打了一場就退了。

這也是韓信軍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失敗,但這失敗卻是韓信有意爲之!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劉邦)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史記·高祖本紀》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韓信的睿智和項羽的勇猛。

三十萬對戰十萬,兵仙還要詐敗求穩妥,還要以退爲進,以觀其變,項羽真神人也。

逼退韓信之後,項羽往東撤退,遭遇了韓信軍孔熙、陳賀的阻擊!

有組織的韓信軍,用層層阻擊,就是不讓你跑的方式,糾纏住了項羽。

一看項羽想撤退,算準了項羽虛實的韓信立馬組織進攻,擊敗了項羽。

隨後他會同英布和彭越,藉助項羽後勤斷絕的機會,用60萬人馬圍困了缺衣少食的項羽軍。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60萬大軍的圍困,估計不戰自潰!

可項羽並非一般人,面對絕境依舊組織防線抵抗,讓漢軍和諸侯聯軍不敢正面進攻。

這也給了項羽絕地突圍的機會。

但,這個時候,漢軍智囊張良獻計了。

一個“四面楚歌”瓦解了項羽軍的鬥志,楚地全失,項羽軍心潰散,就此失去了反攻的可能。

眼見時局如此,項羽依舊不願投降,壯士斷腕的他,在跟虞姬告別之後,組織楚軍四面突圍,自己帶領800精銳也開始突圍。

看楚軍突圍,摸不清項羽去向的聯軍,混亂一番後終於找到項羽去向,安排下十面埋伏!

可即便十面埋伏,項羽依舊突圍而出,跑了。

韓信看項羽跑了,經過測算,找到項羽去向,派灌嬰帶五千漢軍精騎,追擊項羽直到烏江。

烏江岸邊,項羽奮戰不休,在殺死數百漢軍之後,終於累了。

累了之後的項羽,選擇了自裁!

韓信就用這穩,準,狠的戰爭指揮手腕,徹底斷絕了項羽東山再起的可能。

因爲衝到烏江的項羽,僅剩的800人也全部陣亡,就算渡過烏江也沒了重整旗鼓的可能。

這也是項羽拒絕亭長好意,不渡江的根源。尾聲:劉邦的後半生進步史。

垓下之戰以項羽自刎烏江落下帷幕,留下了一個千古英雄蕭索的背影。

在這個背影之後,是劉邦的成長史。

劉邦的前半生,用在市井之地鍛煉出來的智慧,明白了籠絡人心的重要性,也在反秦戰爭的烽煙中,因爲戰爭初期的順利,升騰起了帶兵打仗我也行的感悟。

可是這感悟的背後,要加一個先決條件,十萬人。

是韓信讓他明白了,多多益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也是韓信讓他明白,攻城略地非自己專業。

有了這認知的昇華,纔有劉邦的進步和放權。

政治妥協,利益劃分,拉攏聯盟,劉邦是一等一高手。

一紙檄文驚天下,組了一隻56萬人的大軍,卻在彭城之戰灰飛煙滅。又一紙檄文動天下,劉邦再一次組織了60萬的聯軍,這一次他沒插手戰爭,戰爭也就勝利了。

由此可見,認清自己最重要。

後續的劉邦依舊在帶兵打仗。

消滅異姓王的戰爭,幾乎都是劉邦主導的。

那時候的他,是因爲無人可用,能打贏則是因爲對手是二流。

試問歷史上有多少韓信和項羽?

除了這兩人,劉邦不慫任何人,但他不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弱點,依舊在白登之圍的時候凸顯無疑。

不過那個時候的天下,早已不是楚漢爭雄的天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