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據法新社23日報道,歐洲議會當天批准了一項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進口和出口使用強迫勞動製造的商品的法案。該法案以555票贊成、6票反對、45票棄權獲得通過。法案文本須獲得歐盟理事會正式批准,然後在歐盟官方公報中公佈,歐盟成員國須在3年內開始實施。法案旨在從歐洲市場上根除強迫勞動,多家外媒報道認爲,該法案雖未直接提及中國,但針對中國意味明顯,可能會加劇與北京的緊張關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學者董一凡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一法案的通過反映了歐盟在經貿問題上,在所謂“去風險”的話術之下,不斷推進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做法與舉措。這將爲中歐經貿關係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嚴重阻礙中歐之間正常的貿易投資交流。

據報道,法案規定,歐盟成員國可以移除被發現使用強迫勞動製造的產品以及在歐盟製造的、使用了強迫勞動的外國材料製成的產品;對於一些被認爲存在風險的商品,進口商將被強制提供製造商的詳細信息。此外,歐盟委員會在對歐盟以外國家的供應鏈存疑時,可啓動調查,如證實使用強迫勞動,將在邊境扣押相關產品,並下令其撤出歐洲市場並從線上零售商下架,違規公司可能會被罰款。

據《華爾街日報》上週報道,自2022年以來,出於對所謂強迫勞動的擔憂,美國一直對來自中國新疆的大部分商品實施禁令,個別美國衆議員表示,美國國務院應敦促英國和歐盟對中國新疆地區所謂的強迫勞動採取更強硬立場。有議員擔心相關法案在一些歐盟成員國反對的情況下無法通過,還敦促美國國務院與歐盟成員國接觸,尤其是德國和意大利。

據美媒報道,歐盟這部法案最早在2022年提出,有觀點認爲,這項法律的作用不像美國通過的類似法律影響那麼大。對此,董一凡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美國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禁止進口所有來自新疆的產品,除非企業提供明確與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供應鏈裏不包含強迫勞動,才能獲准進口,因此執行起來簡單直接,其影響能夠迅速體現。相比之下,歐盟的法案設有調查過程,需要歐盟承擔繁雜的法律和相關行政事務,尤其是在產業鏈全球高度分工協作的情況下,認定某一產品或其供應鏈是否包含強迫勞動將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漫長的過程。

近來,歐盟正加緊實施針對中國的行動。歐盟中國商會披露,一家中企在波蘭和荷蘭的辦公室23日上午突然遭到歐盟方面“未行通知突襲檢查”。另據彭博社報道,歐盟同日還宣佈針對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準入和政府採購進行調查,這將是歐盟首次根據《國際採購協議》發起的調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4日對此表示,近段時間以來,歐盟頻繁動用經貿“工具箱”和貿易救濟措施,發出的是保護主義信號,針對的是中國企業,損害的是歐盟形象。他表示,“我們敦促歐方恪守市場開放承諾和公平競爭原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停止以各種藉口無端打壓、限制中國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