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每天,我的案头都有一份最新的《北海日报》,是单位订阅的。

“新出炉”的《北海日报》,上午九点左右便会送达。我最爱看《北海日报》副刊,会第一时间浏览。内容丰富、配以精美图片的副刊,如关不住春色的园子,总让我流连忘返。我喜欢这样的副刊,排版精巧,图文并茂,发表的文字清雅、隽永,让人回味与思考。

我自1988年8月参加工作起,便开始接触《北海日报》。那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收发室取当天的报纸,我是新来人员,这种“跑腿活”一般由我去干,也因此,开启了我与《北海日报》的不解之缘。

那时候的《北海日报》对开四版,除了报头红色,其他都是黑白印刷。副刊一般安排在三版,版面上除了少量美术图案,便是满满当当的文字。那时候没有手机,上班时间又不能把私人书籍带到单位,我的精神食粮主要就是报纸了。《北海日报》的“银滩”“蓝土地”等副刊,我总要先睹为快。

这些副刊,记载有不少本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让我获益匪浅。在我看来,它们就是文学万花筒,把北海的“风花雪月”都给描绘出来了。

后来,受到《北海日报》副刊文章的启发,觉得别人能够写,我何不也试试?于是,尝试着写了一些文章,抄写工整之后,装进信封,投递过去。开始时不见动静,接连多次投稿都是如此。那时候,我每天都到收发室等《北海日报》送来,然后马上翻阅,看看是否发表有我的文章,但遗憾总是随之而来。

直到2010年7月25日,我的散文《月色》终于出现在《银滩》副刊上,由此开启了我的写作之路。当年,我在《北海日报》一共发表了8篇文章,算是小有收获。接下来的几年,副刊每年都刊发我十余篇文章,让我的写作兴趣与日俱增。2018年,我在《北海日报》发表文章达33篇,“走上了巅峰”。此后,每年都有二三十篇文章在《北海日报》副刊发表。是《北海日报》这个平台,给予了我广阔的空间,让我逐渐能“长袖善舞”。

我是随着《北海日报》一起成长的,通过《北海日报》举办的征文比赛,我获得了诸多荣誉。譬如,我的散文《一方水土》获“海上丝绸之路”散文大赛征文一等奖,《于无声处传承》获“美丽北海 乡村建设”有奖征文一等奖,《努力成为一盏灯》获“‘党报杯’我为百年唱赞歌”征文大赛二等奖等。在《北海日报》优秀通讯员评比活动中,我曾经获得优秀通讯员的优秀奖、三等奖和二等奖。

《北海日报》副刊还曾给过我整版刊文的机会,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2019年6月12日,“人文”整版刊登了我的文章《大廉垌:客家人聚居的渊薮》;2021年4月21日、5月27日、7月17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版先后整版刊发了我的《“到延安去”》《情义香山》《启蒙者与开拓者》。《北海日报》领导与编辑的胆识和帮助,让我心生敬意。

上个月,我退休了,案头上不再每天出现《北海日报》了,但我并没觉得失落,因为随时可以在电脑上阅读电子版,精彩依然继续。

年轻时心怀梦想,壮年时拼搏奋斗,老年时悠然散淡,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生活主题,但我发现,《北海日报》带给我的美好却是不变的。我随着它,从青涩走向成熟,走向繁花似锦,人生有了积淀,学会并拥有了当下波澜不惊的安然。

每天阅览《北海日报》,眼前的文字逶迤连绵,浑如画卷,每一篇文章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精辟而隽永。这何尝不是一幅北海的《清明上河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