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海日報 每天,我的案頭都有一份最新的《北海日報》,是單位訂閱的。

“新出爐”的《北海日報》,上午九點左右便會送達。我最愛看《北海日報》副刊,會第一時間瀏覽。內容豐富、配以精美圖片的副刊,如關不住春色的園子,總讓我流連忘返。我喜歡這樣的副刊,排版精巧,圖文並茂,發表的文字清雅、雋永,讓人回味與思考。

我自1988年8月參加工作起,便開始接觸《北海日報》。那時,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收發室取當天的報紙,我是新來人員,這種“跑腿活”一般由我去幹,也因此,開啓了我與《北海日報》的不解之緣。

那時候的《北海日報》對開四版,除了報頭紅色,其他都是黑白印刷。副刊一般安排在三版,版面上除了少量美術圖案,便是滿滿當當的文字。那時候沒有手機,上班時間又不能把私人書籍帶到單位,我的精神食糧主要就是報紙了。《北海日報》的“銀灘”“藍土地”等副刊,我總要先睹爲快。

這些副刊,記載有不少本土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讓我獲益匪淺。在我看來,它們就是文學萬花筒,把北海的“風花雪月”都給描繪出來了。

後來,受到《北海日報》副刊文章的啓發,覺得別人能夠寫,我何不也試試?於是,嘗試着寫了一些文章,抄寫工整之後,裝進信封,投遞過去。開始時不見動靜,接連多次投稿都是如此。那時候,我每天都到收發室等《北海日報》送來,然後馬上翻閱,看看是否發表有我的文章,但遺憾總是隨之而來。

直到2010年7月25日,我的散文《月色》終於出現在《銀灘》副刊上,由此開啓了我的寫作之路。當年,我在《北海日報》一共發表了8篇文章,算是小有收穫。接下來的幾年,副刊每年都刊發我十餘篇文章,讓我的寫作興趣與日俱增。2018年,我在《北海日報》發表文章達33篇,“走上了巔峯”。此後,每年都有二三十篇文章在《北海日報》副刊發表。是《北海日報》這個平臺,給予了我廣闊的空間,讓我逐漸能“長袖善舞”。

我是隨着《北海日報》一起成長的,通過《北海日報》舉辦的徵文比賽,我獲得了諸多榮譽。譬如,我的散文《一方水土》獲“海上絲綢之路”散文大賽徵文一等獎,《於無聲處傳承》獲“美麗北海 鄉村建設”有獎徵文一等獎,《努力成爲一盞燈》獲“‘黨報杯’我爲百年唱讚歌”徵文大賽二等獎等。在《北海日報》優秀通訊員評比活動中,我曾經獲得優秀通訊員的優秀獎、三等獎和二等獎。

《北海日報》副刊還曾給過我整版刊文的機會,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譽。2019年6月12日,“人文”整版刊登了我的文章《大廉垌:客家人聚居的淵藪》;2021年4月21日、5月27日、7月17日,《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專版先後整版刊發了我的《“到延安去”》《情義香山》《啓蒙者與開拓者》。《北海日報》領導與編輯的膽識和幫助,讓我心生敬意。

上個月,我退休了,案頭上不再每天出現《北海日報》了,但我並沒覺得失落,因爲隨時可以在電腦上閱讀電子版,精彩依然繼續。

年輕時心懷夢想,壯年時拼搏奮鬥,老年時悠然散淡,不同的人生階段,有着不同的生活主題,但我發現,《北海日報》帶給我的美好卻是不變的。我隨着它,從青澀走向成熟,走向繁花似錦,人生有了積澱,學會並擁有了當下波瀾不驚的安然。

每天閱覽《北海日報》,眼前的文字逶迤連綿,渾如畫卷,每一篇文章都在訴說着不同的故事,精闢而雋永。這何嘗不是一幅北海的《清明上河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