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李茂穎

走進位於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的一家智慧餐廳,顧客只需根據語音提示,就能在智能點餐系統上輕鬆完成下單。不到一分鐘,新鮮烹製的美食便由一臺機器人遞至取餐窗口。如此簡便快捷的智慧餐廳是雲南大理農產品加工科技小院聚焦雲南特色農產品加工需求的一個縮影。

2023年,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依託雲南農墾集團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建立“雲南大理農產品加工科技小院”,從此,他們便在大理洱海邊探索雲南農產品加工提質增效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通過文獻閱讀、實驗探索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不斷踐行新技術突破與傳統工藝升級的雙向發展。針對大理洱海流域的優質水稻,團隊取得了大米制品初加工與精深美食加工的全方位技術突破,重點實現大米制品低成本、高品質初級產品創制,不斷推動雲南傳統食品製造向現代化、標準化、工業化、智能化轉變。目前,已開發速凍葉兒粑、方便米線等系列產品,不僅爲當地農民拓寬了收入渠道,也增強了品牌的市場競爭力。

據科技小院團隊負責人易俊潔介紹:“從海拔6700米高原到76.4米河谷的自然環境,大跨度海拔、小區域氣候、26種民族文化,造就了雲南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進而成就了食材的豐富性。同時,致力於打造 ‘高原特色食品’的雲南,讓這個年輕的團隊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爲了將科研成果最大化地服務於雲嶺大地,易俊潔帶領團隊成員們深入當地農戶和企業進行原料和產品調研,並與他們建立了互信機制,準確地把握了影響當地產品創新和企業發展的技術痛點,並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目前,科技小院已建立了一個雲南農產品加工智慧體驗中心,配備了包括智能粉面機器人、智能蓋飯機器人、智能雜糧粥機器人在內的多種智能化美食加工設備,有效提升了當地的食品加工能力。結合雲南的飲食特色,團隊還開發了多款預包裝複合湯料新產品,如大酥牛肉、菌菇雞湯、傣味酸湯、酸木瓜火腿等,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歡迎。

“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碰撞,原生態食品資源與科技創新的結合,把雲南綠色食品加工品質做到可控、更優,實現現代化、智能化,達到綠色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團隊一直爲之努力的方向。” 易俊潔坦言,這樣的實踐也培養了學生“知農、愛農、興農”的家國情懷,提升了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思維和紮實可行的專業技能,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院雖小作用卻大,昆明理工大學的師生們正努力運用科技力量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繪製青春的圖景,科技創新也推動“吹風、看海、品美食”的“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更深入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