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第九個中國航天日。同時,中國商業航天發展也已進入第九個年頭。業內人士將此前九年稱之爲“中國商業航天1.0時代”。

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商業航天到今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商業航天又迎來新的機遇。業內認爲中國開啓了“商業航天開啓2.0時代”。

在中央政策推動下以及地方政府尋找經濟新動能的熱情鼓動下,圍繞商業航天的新一輪投融資熱潮漸起。

今年1月,東方空間研製的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遙一)運載火箭首飛並取得成功……在各項政策支持下,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增多,商業衛星組網喜訊頻傳,地面運營新場景新模式也層出不窮。

地方政府紛紛“入局”

2015年被視爲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當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標誌着中國航天邁向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

商業航天發展九年時間,2024年對商業航天來說意味着什麼呢?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佈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顯示,2024年是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關鍵之年,預計中國航天全年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將迎來首次發射任務,多個衛星星座將加速組網建設。

艾媒諮詢數據則顯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達2.34萬億元。

由於商業航天產業帶動力強、關聯產業多,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漢、寧波等多個地區陸續出臺商業航天發展政策,商業航天產業園區和基地也在多個城市落地。

針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支持政策。北京市印發了《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其中在未來空間領域提出面向未來太空探索需求,重點發展商業航天、衛星網絡等細分產業。

在促進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方面,上海則提出到2025年,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新引進和培育10家商業航天重點企業,培育5傢俱備科創板上市條件的硬核企業,扶持一批民營“專精特新”優勢企業,實現空間信息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

江蘇則將發展商業航天任務列入了整個省的航空航天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並提出重點發展火箭發動機及主要結構部段、微小衛星、有效載荷和分系統研發製造。推動衛星數據與地理信息及互聯網數據的深度融合,重點發展高精度定位終端和服務運營商,加快集成導航定位、通信、信息增值服務的位置運營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北斗省域廣泛覆蓋和深度應用。

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此前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表示,從全球經驗來看,航天產業商業化是大勢所趨。在開發太空資源的進程中,民間力量可以與“國家隊”互補並形成良性競爭。

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表示,商業航天發展確實迎來重大的窗口期和機遇期,也決定這個階段行業和企業需要更加的冷靜和務實,需要更加的紮實和嚴格。應該說國家從政策和資源層面對商業航天有了系統性的指引和保障,接下來就需要企業做好自己交付成績。

商業航天產業鏈衆多,溢出效應強

中信證券研報預計,商業航天時代,航天活動遵循以盈利爲主要目的、遵循市場機制,因此運載火箭的低成本、大運力是未來的趨勢。參考SpaceX的發展歷程,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商業火箭核心受益於衛星星座建設,市場空間將達千億規模。

由於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地方政府發力航天產業鏈或集羣建設。例如,北京市正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建設“火箭大街”,將達14萬平方米,設置共性技術平臺、高端製造中心、創新研發中心、科技互動展廳四大功能分區。

地處亦莊的藍箭航天,是北京火箭大街項目籌建的見證者、參與者。藍箭航天CEO張昌武也向財聯社表示,目前中國商業航天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整體在朝着商業航天產業聚集。從業內企業的角度來看,競爭與機遇並存。在火箭、衛星、衛星互聯網、衛星下游應用等賽道上,儘管商業化的程度不一,但都出現了許多市場參與者。

同樣地處亦莊的星際榮耀副總經理、董事會祕書李勇鵬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也表示,商業航天產業鏈特別長,是典型的鏈主型行業。以火箭爲例,研發、生產涉及到所有的工程學科,所以在產業鏈從材料到製造再到應用,方方面面的帶動效應和需求非常強。

“上游包括基礎材料、零部件、芯片等電子元器件的生產加工。再往下是分系統級的製造,比如衛星上的天線、陀螺等等。然後是系統級,包括火箭的生產和衛星的總裝生產。產業鏈下游是發射服務環節,之後是應用端。比如去年華爲、小米推出了衛星通話功能的手機就是應用端的例子。”李勇鵬談到。

在中國宇航學會成員、航天科普傳播專家白國龍看來,商業航天作爲有着萬億產業的潛力賽道,不僅能夠帶動航空航天產業上中下游的域內企業,同時有着很強的溢出效應。

“以山東海陽爲例,該市是一個僅有50多萬人口的縣級市,但卻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發揮航天、海工等工業製造基礎雄厚的獨特優勢,打造航天海上發射母港。同時作爲商業航天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陽航天文旅產業也迅速發展,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觀禮火箭發射,航天文旅板塊也成爲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白國龍說。

白國龍向財聯社向分析,商業航天對教育、文旅、科普、傳媒、市場營銷等領域都將帶來新的增長機遇。比如這兩年白酒、汽車、首飾、服飾、數碼3C等品牌紛紛選擇商業火箭作爲品牌營銷合作的平臺。與此同時,不少地方也開展航天旅遊、航天研學、航天科普,這些來自其他領域的合作也反向推動了商業航天發展,增加了其在大衆心中的認知,也讓更多投資機構關注到該領域。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創業板觀察”(ID:Chinext_Observer),作者:郭松嶠 張玉虹,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