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信息顯示,近期,深圳市綠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聯科技”)更新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招股說明書註冊稿,保薦人爲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格隆匯瞭解到,綠聯科技成立於2012年,主要從事3C消費電子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致力於爲用戶提供全方位數碼解決方案。

股權結構方面,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張清森爲綠聯科技的第一大股東,直接持有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50.3019%,爲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同時,陳俊靈、高瓴恆均持有綠聯科技5%以上股份。

招股書顯示,綠聯科技的董事長張清森是個80後,擁有本科學歷,學的國際金融專業,他曾在深圳市得星科技有限公司當過外貿業務員,還當過綠聯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深圳問虎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2012年3月至2021年5月,歷任綠聯有限(公司前身)執行董事、總經理、董事長。

陳俊靈也是個80後,本科學歷,學的國際金融專業,陳俊靈曾陸續在廈門磊升石業有限公司、深圳市達盟電子有限公司當過業務員,還當過深圳問虎貿易有限公司採購經理,2012年3月至2021年5月爲綠聯有限副總經理,如今是綠聯科技副董事長。

本次申請上市,綠聯科技擬募集資金約15億元,用於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智能倉儲物流建設項目、總部運營中心及品牌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其中有4.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1

上市前多次分紅

綠聯科技的產品主要涵蓋傳輸類、音視頻類、充電類、移動周邊類、存儲類五大系列。其中,公司傳輸類產品包括擴展塢、集線器、網卡、網絡數據線、鍵鼠等;音視頻類產品有高清線、音頻線、音視頻轉 換器、耳機等;充電類產品主要爲充電器、充電線、移動電源等。

2021年至2023年,綠聯科技的傳輸類產品營收佔比呈下滑趨勢,但仍在在30%以上;音視頻類產品營收佔比也有所下降,充電類產品營收佔比有所上升。

業績方面,2021年、2022年、2023年,綠聯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約34.46億元、38.39億元、48.03億元,對應的淨利潤分別約3.05億元、3.3億元、3.94億元。

根據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綠聯科技預計2024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約12.86億元,同比增長27.17%;預計同期淨利潤約1.05億元,同比增長13.12%。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上市前存在多次分紅行爲。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綠聯科技共有4次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約5000萬元、1.7億元、1.2億元、5974.56萬元,四年累計分紅近4億元。

2021年、2022年、2023年,綠聯科技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爲37.21%、37.38%和37.60%,處於可比公司的區間範圍。

綠聯科技存在外協產品採購風險。報告期內,公司外協產品採購成本佔主營業務成本比重在60%左右,佔比較大,如果供應商出現停工,或公司與主要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係發生變化,可能會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

公司產品品類衆多,而產品質量是公司品牌聲譽的基石,如果公司不能持續加強產品質量控制,導致產品出現重大產品質量問題,可能會影響公司的市場認可度和品牌聲譽。

報告期各期,綠聯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約1.57億元、1.83億元、2.16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爲4.54%、4.78%和4.50%,儘管公司的研發投入有所增加,但研發費用率仍低於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

2

存貨規模逐年上升

綠聯科技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實現了天貓、京東亞馬遜、速賣通、Shopee、Lazada等國內外主流電商平臺的覆蓋,還積極佈局線下銷售渠道,國內經銷網絡覆蓋全國主要省級行政區域。

報告期內,綠聯科技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實現的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在70%以上,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實現的毛利佔主營業務的毛利比例超過80%,公司在電商平臺的銷售佔比總體較高,如果電商平臺對平臺賣家的店鋪註冊管理政策、銷售政策、平臺費用率等發生變化,可能會影響公司的銷售收入和盈利水平。

綠聯科技還面臨着電商平臺費用大幅上漲的風險,公司通過線上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業務,這類電商平臺對賣家在平臺上銷售商品會收取一定的平臺服務費,包括銷售佣金、服務費、倉儲費用等。隨着公司線上B2C模式銷售收入的不斷增長,銷售平臺費用也隨之增加,如果線上電商平臺收取的平臺服務費大幅上漲,可能會影響公司的經營業績。

報告期內,綠聯科技的銷售費用率高於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主要由於公司主要通過線上方式進行銷售,線上平臺費用費率較高,導致公司銷售費用較大。

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約7.26億元、7.39億元、9.96億元,呈逐年上升趨勢,佔公司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爲51.45%、41.56%和44.24%,佔比較大,如果公司未能對採購量進行準確判斷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可能導致存貨積壓,從而影響公司的存貨變現能力和財務狀況。

3

結語

近幾年,儘管綠聯科技的業績呈增長趨勢,但公司仍面臨着存在外協產品採購風險,同時其超7成營收來自線上電商平臺,電商平臺費用大幅上漲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