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微博前員工自曝與前東家因期權問題陷入糾紛的文章引發熱議。

這名員工發文稱,微博公司分別於2020年8月和2022年3月起,對她授予了兩筆分期發放的期權,授予價都在20美元以上。2023年做離職溝通時,HR告知她需要在三個月內行權(此前從未行權)。

到了今年3月18日,該員工準備行權時才發現,因當時微博市場價不到10美元,低於授予價,導致無法在系統內正常行權。由於價格差距過大,按目前市場走勢預估,在其期權有效期截止日(2024年5月1日)之前,微博股價基本都不可能恢復到授予價之上。

據這位員工所述,其兩次簽署期權文件時,微博都沒有提供副本,因而無法瞭解行權需滿足市場價高於授予價的條件。微博HR則以“法律未規定公司有義務向您提供已簽署的期權文件”爲由,拒絕提供該員工簽署過的期權文件。

4月24日,該員工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已向微博方面發出律師函,要求微博向其提供簽署過的期權文件,但微博方面並沒有回覆。

界面新聞也向微博方面詢問此事,截至發稿,對方未進行回覆。

在微博前員工看來,對於公司政策上沒有任何明文規定的情況,出現問題理應協商溝通,不能因爲公司與個人的信息不對等而讓員工單方面承擔損失。況且,新浪微博的期權股票是對員工薪酬的一種補充,已經歸屬於員工的期權在有效期內因行權條件不滿足而無法行權,屬於不可抗力因素。作爲一個長期標榜負責任的企業,應優先保證員工的權益。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遊雲庭對界面新聞表示,微博公司的行爲有明顯的瑕疵。

首先,拒絕提供期權相關文件,也就意味着員工不瞭解自己的期權內容。員工如果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應當會要求公司向員工提供相應文件的副本。

此外,既然微博不提供規則,也就是期權文件的副本,那在離職後90天之內要求員工行權的這樣一個指示是否有合同和法律的支持,目前並不明確,其要求員工在90天之內行權,就沒有適當的依據。

但遊雲庭也指出,目前的問題是股價過低所以無法行權。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期權就沒有價值了。

對於這起糾紛,最值得互聯網大廠員工關注的是公司期權授予的規則。

上述微博前員工對界面新聞說,此前一直忙於業務,沒有了解過期權行權的相關條件,認爲期權和股票類似。遭遇期權行權的問題之後,她發現身邊有不少人也遇到了和自己類似的問題。

據界面新聞了解,股票和期權都是互聯網大廠激勵員工的方式。但期權不同於股票,只是一種合約,該合約賦予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期或該日之前的任何時間以固定價格購進或售出一種資產的權利。比如,公司授予價爲20美元,如果行權期內股價漲到了100美元,80美元的差價就是員工獲得的收益。但如果公司股價跌至10美元,這些期權就相當於廢紙。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提醒互聯網大廠員工在入職新公司之前,需要了解清楚公司薪資總包的構成。最近幾年,受市場環境影響,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股價都在下行,若公司股價低於行權價,這部分激勵就相當於空設,即使走法律訴訟,也很難挽回損失。

而據界面新聞從多個大廠員工處瞭解到,公司股票在行權期低於行權價的事近幾年在微博、知乎等大廠都有發生。很多人從入職到離職,都未曾拿到期權激勵,只能認栽。直接授予股票的公司情況相對好一些,儘管股價較授予時縮水不少,但至少可以當前股價出售,獲得一部分收益。

另一個值得大廠員工關注的則是期權的行權期。界面新聞獲悉,互聯網大廠在授予員工股票或者期權時,都有相應的歸屬期限,有的需要在職一年或兩年才能歸屬,而字節跳動、阿里等部分大廠今年已改成按月或者季度歸屬。歸屬之後,員工需要在公司規定的窗口期行權。如果員工離職,大部分公司都規定必須在3個月內將已歸屬的期權或股票出售,只有字節跳動等少數幾家公司允許繼續持有。

上述微博員工也遇到了行權期的問題。她稱微博要求離職員工在離職後3個月內行權。其在今年3月15日離職,按照規定可以在5月1日行權,但實際上微博公司開放的窗口期只從3月15日持續到3月29日,時間很短。

一位互聯網大廠員工還提到,有一些公司的股票和期權需要員工花錢來購買,比如阿里每年可以讓員工認購股票、字節每年可以用年終獎兌換期權等。但在市場下行期,員工購買股票和期權需要謹慎對待,否則虧損的風險只能自己承擔。

本文來自“界面新聞”,記者:肖芳,編輯:宋佳楠,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