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幾乎是素人的10個少年,如今以新農人的身份被大家重新認識,上線的產品每款都賣爆單,一舉一動都能登上熱搜,甚至登上了今年春晚的舞臺,少年們如今有哪些變化?作爲一檔綜藝節目,綜藝屬性和新農人身份如何平衡?各類產業是如何規劃的、進度如何?

作者 | 何婧(北京)

素面朝天、褲子沾泥,甚至鞋子上的泥都包漿了,鮮少有明星以這麼淳樸的面貌示人,在日前的媒體探班活動中,我們在後陡門見到了綜藝《種地吧》中的10個少年。每個人皮膚都被曬得幾乎看不出原來的顏色,穿的衣服大都是耐髒的黑灰色系。

經過一年半的種地生活,相較於明星身份,這羣歌手、演員如今對外的自我介紹往往是「農民」。

還沒進村,就先被一片油菜花田吸引了目光,這正是他們成立的農業公司「十個勤天」的產業。行至第二季,少年們的種植面積從一百多畝擴充到了四百多畝,除了小麥、油菜花外,還嘗試了辣椒、羽衣甘藍、鬱金香等更過品類的種植項目,以及龍蝦、魚等水產的養殖。

節目的影響力也隨着產業升級不斷擴大,第二季開播首周,在愛奇藝的站內熱度就破8500,並持續保持8000以上的熱度。站在行業的視角看,《種地吧》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綜藝項目,面向2C,兩季的豆瓣評分分別爲9.0、9.1,面向2B,隨着節目的播出,不斷有新的品牌贊助湧入。過往綜N代在綜藝市場上的壟斷地位被打破,甚至帶起了一批「種田」綜藝的風潮。

但種田並非這個節目成功的核心,不少從業者都認爲,對於這種熟人綜藝來說,「人」纔是節目的關鍵,《種地吧》也是如此。

10個少年們性格天差地別,喫苦耐勞是每個人的基本品質,有人外向到被叫「社交恐怖分子」,也有人沉默寡言卻總能在關鍵時刻指出問題所在,在種地的過程中出現過各種爭吵和矛盾,但一次次的困難反而讓十個勤天這個名字更有凝聚力。鷺卓透露,他寫了一首新歌,裏面的一句歌詞是,「即使想法再荒唐,有你陪我倔強。」這句話無疑是對於他們關係最好的總結,一年半的時間,通過種地,10個少年從陌生人成爲摯友、家人。

當被問到,這一季如何分組時,他們的回答是,「沒有分組,只有十個勤天。」



當初幾乎是素人的10個少年,如今以新農人的身份被大家重新認識,上線的產品每款都賣爆單,一舉一動都能登上熱搜,甚至登上了今年春晚的舞臺,少年們如今有哪些變化?作爲一檔綜藝節目,綜藝屬性和新農人身份如何平衡?各類產業是如何規劃的、進度如何?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來到了後陡門,探班少年們生活、工作的狀態。

1「電子朋友們」的家

「電子朋友」是李耕耘對於他們跟節目觀衆「禾夥人」關係的總結,「我們也不會有各種包袱和架子。」正像李耕耘說的一樣,見到十個勤天的第一面,就有種到朋友家做客的熟悉感,少年們高喊着「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站在油菜花田旁邊迎接。



帶領大家參觀、介紹產業,十個勤天化身攝影師爲大家在油菜花田拍攝遊客照,時不時地耍寶、講冷笑、battle唱歌、互懟。每個人的性格都跟節目中看到的別無二致,鷺卓和李昊是依舊是氛圍組擔當,最小的弟弟王一珩也再次展現了平地摔的能力。

說到種地,每個人都如數家珍,走到油菜花田,趙一博隨手摘下一顆路邊的油菜花蕊給大家展示,粗糙的雙手上是清晰可見的老繭,他剝開外皮,裏面是密密麻麻的綠色油菜籽。趙一博介紹,「它後面會用來榨油,這個還沒有完全成熟,後面這個豆莢幹了之後,籽會慢慢變成黑色。」



走到一處被水淹到小麥田,卓沅有些惋惜,「這裏地勢低,下雨水就會往這邊漫,所以這些小麥都有些發黃,會影響到收成。」

趙一博補充,「但這個問題我們一年沒有辦法改善,我們需要不斷地優化品質,慢慢地讓這塊地越來越平整。」

對於少年們而言,後陡門58號是工作場地還是家?

李耕耘在門口花壇種下的玫瑰、風鈴草、藍莓和香水檸檬似乎給出了答案。就在探班的前幾天,李耕耘給鞦韆換了新繩子、門口的觀景臺刷上了藍色的漆。正如十個勤天在《後陡門的夏》中唱的那句歌詞,「是誰來把這荒蕪變成愛的家,等枝椏成繁花。」在種地之外,少年們正一點點把這裏裝點得更像家。在第一季錄製結束後,本應該返回各自家中的少年們,卻仍三不五時的出現在後陡門,幾乎把這裏當成了常駐地。



相較於每個環節都精心設計的明星見面會,少年們也展現出了一種在家中待客的鬆弛感,蔣敦豪介紹自己的蜂蜜時,讓大家走的時候一人挖兩勺走;鷺卓隨手摘下院子裏的藍莓分給大家品嚐;李昊帶着自己的狗到後陡門過週末;何浩楠在採訪結束後,拿着魚竿就到門口的池塘釣起了魚。

在會議室的黑板上,還記錄着小麥種植的思路,具體到選擇什麼品種小麥、用什麼肥、如何開溝、購買種子的渠道、以及用什麼播種,問題被列出來一個個解決。少年們房間門口的每一雙鞋都沾滿了泥,甚至黑板旁的礦泉水,甚至還沾有泥土的痕跡。每一個角落都記錄了少年們在這塊土地生活的痕跡。

2.從錄綜藝到開公司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最大的變化,除了產業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少年們對種地這件事的理解,從錄綜藝變成了做一個真正的農業公司。

第一季時,可以說少年們是被節目組推着走的,首先給出一個大命題,收割水稻、種植小麥,中間遇到的種種困難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種植小麥後,節目組又推着他們找到更多賽道,於是十個勤天分成種植組、養殖組和基建組,開始嘗試不同的農業領域。



《種地吧》總導演楊長嶺也認爲,第一季的時候十個少年還處於對這種這件事熟悉的階段,第二季最大一個創新是他們真正把「做大做強」這個口號落到了自己的心裏。「我們的策劃就是督促他們,鼓勵他們勇敢幹自己想幹的事。」

而到了第二季,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少年們在帶着節目組走。在第二季開始前的團綜遊學季《你好種地少年》中,他們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產業,因此在第二季開始前,他們就已經有了想要做的目標產業,並且帶着做產品的思維。

我們觀察到,第一季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埋頭做事,甚至對於賺錢這件事有羞恥感,也沒有考量過成本和利潤,以至於挖了兩天的筍,不算人工費僅僅淨賺6.39元,被大家調侃是「做慈善的」。

而第二季大家開始考慮到更多市場化的因素,處理一些更加落地的問題。

蔣敦豪正在養蜜蜂產出蜂蜜,食品安全問題,是他最大的顧慮,他希望像真正的企業一樣去把產品推向市場,而不僅僅是利用節目熱度去賣給粉絲。陳少熙的魚塘還在養殖階段,但也已經在考慮活體包裝運輸以及食品安全問題。



鷺卓從第一季的觀賞玫瑰,到第二季開始種植可食用玫瑰,他介紹,目前正在研製玫瑰餅的配方,希望這個產品的口感上是可以跟市場對標的。

卓沅的水培產品週期較短,已經收穫了兩批產品,從水培生菜到鬱金香鮮切花,到現在嘗試的香料——百里香,多番嘗試的目標都是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產品類型上,十個勤天也開始更加多元化的嘗試,卓沅的丹東草莓不只是售賣鮮果,還做了草莓醬,並且規劃了一系列的衍生品。一方面,這拓寬了產品的品類,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草莓的利用率。趙小童也計劃嘗試把羽衣甘藍磨成粉或者探索乾果凍幹。

王一珩的蝦即將上市,卻趕上今年小龍蝦價格大跳水,爲了應對市場的變化,他計劃做成龍蝦的預製菜或者即時類零食,並且他還打算把遊學時認識的養殖戶的蝦也收過來一起製作擴大規模。

第二季相較於第一季的另一個升級在於自動化設備。在第一季的節目,種地的「難」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而第二季節目中卻鮮少強調其中的辛苦與勞累,而是向大衆展示了各類技術和技術和設備在農業中的應用。

第二季一開始,少年們就在大棚中嘗試了滴灌系統、水肥一體機、以及自動監控土壤酸鹼度和溼度的設備。作爲理工男的趙一博還在不斷嘗試用新的技術加持農業,「我們今年的所有產品都會做統一的溯源處理」,他還透露即將引入一個新的自動化設備,「5月底之後就不用巡田了。」



李昊則在考慮銷售渠道的問題,他在面試節目時,曾做過一個PPT,當時設定的目標是做一個像謝霆鋒品牌「鋒味」這樣「美食王國」,隨着十個勤天產品逐漸進入市場,他的藍圖是讓十個勤天的產品走進線下的商超。

從每個人的規劃中不難看出,如今種地這件事對於十個少年來說,不僅僅是在錄製一檔綜藝,而是在規劃一個企業的發展。

「不忘初心」是鷺卓對自己的期許,不過一年半的種地生涯依舊改變了很多人的心態,「做就好了」幾乎成爲了少年們共同的人生指南。



「人生就是白乾加白乾,」這是陳少熙最常說的一個句話,不過第一季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更多的是沮喪和懊惱,第二季就只是調侃,「更多的是覺得雖然白乾了,但還可以拾起來重新幹」。在經歷了蝦塘的種種困難後,王一珩也忍不住感慨,計劃趕不上變化,無所謂的是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什麼問題,去面對它、解決它就好了。「孤狼」李耕耘也引用了《士兵突擊》裏的臺詞,「你不要對一件沒有做過的事情說沒有意義。」

對於更長遠的未來,少年們沒有明確的規劃,但希望從「少年之家」到「中年之家」,從《種地吧》少年篇到《種地吧》家庭篇,在大家的設想中,《種地吧》沒有終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