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扎堆發行的熱門ETF,正在迅速淪爲“迷你基金”。

近日,信創ETF和中證2000ETF頻繁發佈清盤預警。市場仍記得,去年8月7只信創ETF和10只中證2000ETF同日獲批。這些產品大多於去年9月成立,至今不過半年時間。

券商中國記者發現,這些“快上快下”ETF普遍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扎堆成立但規模過小,二是指數行情不佳未能體現出投資效應。在這背後,主導ETF格局的頭部公募持續展開激烈競爭,一旦有新指數或新賽道,各公司都不甘落後,都要在第一時間推出ETF,甚至還有公司通過降費等手段持續搶佔優勢。

事後來看,這種“快進快出”行爲相當程度上無視市場需求,通過無效或低效的產品供給造成了資源浪費。ETF如何從粗放轉向高質量發展,是基金公司無法迴避的關鍵問題。

熱門ETF頻繁預警清盤

廣發基金近日公告顯示,截至4月22日廣發國證信息技術創新主題ETF的基金資產淨值已連續3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根據規定,如果該基金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及時通知基金託管人,終止基金合同,並按照約定程序進行清算,不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廣發國證信息技術創新主題ETF成立於2023年9月20日,成立規模2.87億元,去年9月28日開始上市交易,但於2023年11月25日就發出第一次清盤預警,截至今年4月24日一共有過7次清盤預警公告。截至目前,該基金成立以來虧損超過18%,僅近1月虧損就超過了11%。

廣發國證信息技術創新主題ETF的案例,是信息技術創新主題ETF(下稱“信創ETF”)集體清盤預警的一個縮影。去年8月18日,廣發、華夏、易方達、匯添富、華寶、國泰、富國旗下的信創主題ETF同日申報,並於8月26日同日獲批。此後,有5只信創主題ETF於9月迅速成立,規模普遍是2億元或3億元出頭。截至目前,5只ETF規模中有4只規模跌破5000萬元,淪爲迷你基金,另外一隻規模約爲0.58億元。其餘兩隻同期獲批的ETF,由於錯開了扎堆發行(於2024年2月才啓動發售),成立於今年4月,規模目前仍有2億元或3億元出頭。

實際上,在去年7只信創主題ETF獲批那一天,還有10只來自頭部公募的中證2000ETF獲批。10只產品中有9只產品於去年9月迅速成立,截至目前同樣也有產品在規模縮水下淪爲迷你基金。

截至4月11日,嘉實中證2000ETF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截至目前該基金成立以來虧損超過1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國泰中證2000ETF規模只剩下0.19億元,易方達中證2000ETF、富國中證2000ETF、華夏中證2000ETF規模分別爲0.74億元、0.62億元、0.94億元。

“快進快出”造成資源浪費

2023年以來,ETF迎來新一輪發展大潮。在這個“大年”裏,ETF總規模突破2萬億,無論是寬基ETF還是細分賽道的主題ETF,都出現了備受追捧現象。但隨着時間推移,有些行爲事後看來,似乎是在“一哄而上”賺吆喝。

從券商中國記者跟蹤來看,這些ETF的成立時間僅有半年左右,便淪爲迷你基金。除了上述列舉的信創主題ETF和中證2000ETF外,這類現象還存在於國證2000ETF、中證100ETF、中證800增強策略ETF等產品中,且基本來自頭部大型公募。

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4月24日全市場940多隻ETF中有308只規模在1億元以下,其中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數量達到了147只,佔比超過15%。需要指出的是,這147只“迷你”基金中,52只基金成立於2023年,其中46只基金成立時間不足一年,既有國證2000ETF等寬基ETF,也有電信50ETF、有色礦業ETF、數據ETF、儲能電池ETF、汽車零部件ETF、財富管理ETF等各色主題產品。

從過往迷你基金情況來看,這些迷你ETF最終也會大概率走向清盤,或者是在基金公司的持續護盤運作下,使得規模勉強維持在5000萬元以上。但無論是何種情況,這種“快進快出”行爲相當程度上無視市場需求,通過無效或低效的產品供給造成了資源浪費。如果這種“供需錯配”情況長期存在,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市場有效性。

上述ETF普遍面臨着兩大問題:一是扎堆成立但規模過小,二是指數行情不佳使得ETF未能體現出投資效應。有些產品規模勉強達到2億元門檻,但在上市交易後一旦資金流出,很快就觸及到了清盤線。這意味着,同一只指數(即便是容量並不算小的指數)ETF依然會面臨着分化現象,這背後所考驗的不僅是產品流動性、做市商等,還有基金公司的渠道資源等方面。

高質量發展要考慮兩個問題

進一步看,由於上述現象的存在,近段時間以來清盤基金中ETF產品明顯增加。今年以來清盤的ETF,就有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科技龍頭ETF、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消費龍頭ETF、建信中證智能電動汽車ETF、中銀中證100ETF等產品、工銀MSCI中國ETF等產品。

從券商中國記者多方瞭解情況來看,上述情況是基金公司在ETF發展中的博弈縮影。

某頭部公募市場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道,ETF成公募基金主流趨勢已是市場共識,目前主要格局由頭部公募主導,一旦有新指數或新的主題賽道,各大頭部公募都不甘落後,都要在第一時間推出ETF產品。“每家公司算的大多是‘自家賬’,即發行ETF能完善內部產品線,但對這種產品的需求到底有多少等問題,則不是考慮重點。對前面幾家ETF大廠而言,即便發行之後很快清盤對公司而言也沒有大影響。一來這些ETF成立規模普遍不大,一般是一些機構‘關係資金’;二來算是穩住了公司在ETF市場中的格局,不至於掉隊。”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在這種不惜以清盤爲代價的競爭中,個別幾家頭部公募存在着隱蔽的“針尖對麥芒”心理。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對記者稱,ETF的重要玩家是規模居前的少數公司,尤其是排名前一前二的公司。這些公司不僅要參與任何一次創新產品發行,還要通過降費等手段持續搶佔優勢。

“有兩家公募在ETF上的明爭暗鬥特別激烈,已是業內皆知。其中規模靠後的公司,要在ETF規模上超越另一家公司,今年以來還把旗下某些ETF的費率從0.5%下降到0.15%。但在我們看來,通過‘價格戰’方式競爭,很可能把ETF帶到一個惡性循環階段。ETF本身費率就低,且開發系統等運營成本很高。雖然有不少基金公司發力ETF,但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持續‘燒錢’,畢竟只有極少公司能從主動權益或其他賺錢業務中反哺ETF。”上述大型公募內部人士稱。

還有公募指數投研人士表示,ETF高質量發展,要從更長期角度來考慮兩個問題:一是ETF跟蹤的指數,是不是政策或未來國家重點支持的方向;二是賽道未來是否能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有些賽道即使有政策支持,但市場對它們未來的成長性已沒有太多超預期考慮因素,有的未來成長性不確定性偏高,因此要進一步精挑細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