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傑臣):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當下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國家稅務總局稅收宣傳中心指導的“聚力向新——‘看稅收走基層’”網評品牌活動走進湖南常德,通過實地走訪調研,解鎖科技企業、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密碼”。

在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記者看到生產車間內,各條生產線正開足馬力加緊生產,工人們在各自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全力以赴趕製生產訂單。

然而,隨着新產品研發計劃的加速推進並取得重大突破以及國家儲能等新應用領域前沿技術的探索與研究,企業也曾經面臨流動資金緊缺。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得知情況後,立即組織“產鏈稅務”專家團隊梳理企業適用政策清單,上門輔導填報,及時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得益於稅務部門的暖心服務,公司僅2023年享受的各種稅收優惠就達2000餘萬元,緩解了現金流壓力。”力元公司總經理嚴勇介紹道,近年來,受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加之主要原材料、能源、物流、人工等成本持續上漲,企業在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過程中資金週轉方面遇到一定挑戰。“稅費優惠政策是企業敢投入、敢創新的強大底氣。我們把‘省’下來的資金持續投入到創新研發中,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目前,公司產品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30%,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授權專利65項,並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綠色工廠。”嚴勇說。

要想彎道超車,搞研發纔是出路。力元新材料的向“新”發展之路正是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加速跑”的生動縮影。爲助力園區企業發展“提速”,當地稅務部門組織稅務師、註冊會計師成立“產鏈稅務工作室”,“1+1”精準服務園區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靶向發力爲企業“牽線搭橋”,推動園區產業不斷“強鏈”“補鏈”“延鏈”,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2023年,常德經開區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383.89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4億元。

(常德河街街景)

隨後,記者來到位於穿紫河東段的常德河街。據瞭解,上世紀80年代,因水系改道切斷了水源供給,加之兩岸污染物大量排放,千年古運河穿紫河一度成爲“臭水溝”,也成了當地老百姓的“心頭之痛”,昔日的“湘西大碼頭”也再沒有了往日的繁華。

2016年,常德市以老常德時期的大河街、小河街、麻陽街爲原型,打造出一條充滿老常德風味的記憶古街,總長度1500米,總用地面積13.3萬平方米。河街三大街區“水街相融”,成爲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

作爲常德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河街曾獲評“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首批特色型‘湖南省示範步行街’”,併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現在的河街擁有281間店鋪、150多家商戶,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特色美食、土特產品、文化創意等爲主的多業態新型商圈。針對河街個體工商戶聚集的鮮明特點,當地稅務部門依託“政策找人”機制,線上、線下齊發力,將“小規模納稅人月銷售額未超過10萬元免徵增值稅”“六稅兩費減免”等稅收優惠政策及時送達個體工商戶手中,助其“輕裝快跑”。

青龍泉擂茶館是一家專做常德風味的擂茶店,集湘西北特色小喫所長,點心、炸物、涼菜等各類風味小喫齊聚一桌,一到飯點店內就座無虛席。“我們許多店鋪經營者都是稅收政策實實在在的受惠者。在稅務部門的精細宣傳輔導下,我們對個體工商戶方面的稅費優惠政策越來越清楚,辦稅越來越方便快捷,足不出戶即可線上辦稅。”青龍泉擂茶館負責人黃志剛介紹說。

河街內還有一條非遺文化街區,專門展示常德木雕、常德高腔、常德絲絃等常德當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事20多年木雕創作的潘能輝,不僅是常德市技能大師領銜人、安鄉縣“潘氏藝術木雕”非遺傳承人,還是湖南省潘能輝藏品木雕館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常德木雕傳承發展到今天實屬不易,其中離不開稅務部門長久以來的貼心服務,去年,我們公司申報享受了增值稅、殘保金減免優惠等稅費政策。”潘能輝說。

稅收優惠落實落細,就能更好地爲企業輸送資金“活水”,助力企業健康發展。“國家持續推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是我們發展的強勁動能。近兩年,公司享受了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實實在在地減輕了我們的稅收成本,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談及企業享受到的稅惠紅利,湖南經發展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謝輝稱讚不已,“減稅降費的獲得感、辦稅繳費的便利度,是我們放下包袱、鼓足幹勁,大膽向前走的動力和支撐,我們有信心把常德河街這條‘金腰帶’打造成展示常德形象的‘金名片’!”

圍繞“稅助發展 向新而進”主題,常德市稅務部門組建“便民春風”服務團隊,持續送政策、優服務、解難題,依託稅費政策精準推送標籤體系,爲企業量身定製辦稅服務指南,助力企業輕裝上陣、減負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