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2023年是“資管新規”全面實施後的第二年,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這是發展趨於平緩的一年,也是行業格局加速洗牌的一年。如今,“宇宙行之子”工銀理財管理層的變動在影響公司新航向和策略調整的同時,或對理財子公司行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又一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層將發生變動。

4月22日,市場消息稱,“宇宙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現任董事長王海璐擬調回工商銀行總行,出任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待王海璐調回總行後,工銀安盛人壽現任總裁吳茜有望接任工銀理財董事長一職。

王海璐的迴歸和吳茜的上任,不僅是個人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背後或也隱藏了工銀理財戰略轉型的體現。

面對資產管理規模的波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如何利用渠道優勢、拓展客戶基礎、提升服務質量,成爲理財子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吳茜憑藉其豐富的保險資管經驗,有望爲工銀理財注入新活力。

換帥加速變陣

近日,有市場消息稱,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工銀理財”)高層人事將發生重大變動,現任董事長王海璐將調回總行,而計劃中的繼任者則是來自“兄弟”公司的吳茜。

兩人的工作經歷顯示,王海璐和吳茜都屬於在工行體系內成長起來的“女將”,兩人在工商銀行的資產管理系統中均擔任過重要角色。

具體來看,現任董事長王海璐擁有豐富的金融市場業務經歷。2010年,年僅33歲的王海璐被提拔爲工行總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足以見其實力。而在這一位置上,王海璐一坐就是9年。

2019年,王海璐正式加入工銀瑞信,在此期間,工銀瑞信實現了高速成長。2019年該公司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29萬億元,實現淨利潤15.36億元。2020年,其資產規模更是突破1.4萬億,全年實現淨利潤19.73億元,位列公募基金盈利榜首位。

此後,王海璐又被派去工銀理財,並迅速穩住了彼時尚屬於資管“新兵”的工銀理財基本面。截至目前,工銀理財產品規模爲1.75 萬億,在六大行理財子公司中排名第一。

不同於王海璐擁有豐富的金融市場經歷,吳茜是純正的財務系統出身。2015年吳茜則被工行派去了旗下的保險平臺——工銀安盛人壽,擔任首席財務官、財務負責人,並從2018年就開始擔任總裁一職。

一年後,吳茜“轉戰”資管,同時擔任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銀安盛資管”)副董事長、總經理。這期間,工銀安盛資管的業績持續增長,截至2022年末,資產管理費收入已達2.3億元,淨利潤也達到了8900萬元。

對於保險資管,吳茜表示,在服務保險主業之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需積極開展第三方業務,拓展管理規模、增加管理費收入,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

董事長人選變動之外,原先負責固收和權益投研板塊的工銀理財副總裁劉勁松也將辭任,轉而以總裁身份加盟銀行理財子公司中的“萌新”浙銀理財。

事實上,工銀理財高管調整的背後,除了工總行對於幹部人選的整體需要以及輪崗調整外,或也暗含了工總行對於理財子公司的戰略調整。

掉隊的“老大哥”

據悉,作爲“宇宙行”的6大投資平臺之一,工銀理財在工行的資管和財富管理板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達160億元的註冊資本金,也讓其成爲目前註冊資本金最多的銀行系理財子公司。

就在一個月前,工銀理財2023年的經營情況隨工商銀行的年報一起亮相。從財報數據來看,該公司出現了盈利能力與資產規模反向變動的情況。報告期內,工銀理財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1.61億元,同比下降了8.8%,而淨利潤則達到了13.25億元,同比增長7.2%。

事實上,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下降並不是單一現象,2023年,六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的總管理規模達8.4萬億元,同比2022年的9.07萬億元下降了7.46%。

具體來看,在國有六大行的理財子公司中,除了交銀理財和中郵理財去年產品規模分別實現同比增長13.45%和7.7%外,曾位列靠前的4家公司產品規模均呈現不同程度“縮水”。

其中,農銀理財和建信理財產品規模降幅達到兩位數,產品規模曾在2021年達到2.19萬億元的建信理財連續兩年回落,目前已降至1.5萬億元。此外,中銀理財的產品規模達到了1.63萬億元,同比下降了7.33%。

與此同時,相比“量”上面的下滑,六大行理財子公司的淨利潤下降更爲明顯,2023年共實現淨利潤79.54億元,相比2022年的119.12億元降幅達到33.23%。

具體來看,6家理財公司呈現“兩升四降”。其中僅工銀理財與交銀理財在2023年實現淨利潤正增長。

其餘4家中,農銀理財和建信理財降幅最大,去年淨利潤分別同比減少54.67%、53.42%。另外,中郵理財2023年實現淨利潤8.41億元,同比下降33.83%;中銀理財2023年實現淨利潤16.28億元,同比下降12.19%。

值得一提的是,與六大行理財子公司規模下滑不同的是,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的存在感卻進一步增強。

據中金公司統計,2023年10家股份行及其理財子市佔率提升至43.5%,市場份額全年提升2.9個百分點,管理規模達11.6萬億元,而6家國有大行及其理財子管理規模爲8.8萬億元,市場份額全年降低3.1個百分點。

在管理規模的“一升一降”中,銀行理財公司的“排位”也在悄然生變。歷史數據顯示,2021年末,規模前三中兩個席位由國有大行理財子佔據,然而,到2023年末,規模前三已由股份行理財子包攬。

其中,招銀理財以2.55萬億元的理財產品管理規模位列第一,興銀理財緊隨其後,排在第三的則是信銀理財,規模同比增長12.34%至1.67萬億元。

渠道爲王

距2019年第一家理財子公司開業至今,已有近5年時間。如今,率先成立的六大行理財子公司被後發的股份行不斷趕超,這或說明在決定銀行理財子公司資管規模的因素中出現了“新變量”。

從多家2023年管理規模實現正增長的理財子公司來看,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對渠道的大力拓展。

依靠母行渠道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基本不存在“規模焦慮”,所以在開展跨行代銷上較爲審慎。

然而,隨着跨行代銷渠道的放開,對母行依賴程度高的理財子公司規模增長也開始承壓。據普益標準報告顯示,國有理財公司整體被他行代銷的產品數量佔比僅22%。

具體來看,規模排名第二的興銀理財在跨行代銷渠道上的成績斐然,2023年,興業銀行連接了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470家區域性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將興銀理財產品輸出,實現興銀理財行外銷售保有規模869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0.32%,佔總規模的38.39%。

規模快速增長的信銀理財也在銷售端不斷加強完善銷售渠道生態圈。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累計與127家代銷合作機構開展理財產品代理銷售業務。同時,平安銀行也加強了與同業銀行的代銷合作,2023年末,平安理財已與超40家同業銀行合作開展代銷業務,代銷餘額超3400億元。

此外,作爲唯一一家在2023年理財規模有所提升的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交銀理財也是在渠道拓展下了功夫。2023年,交行積極拓展行外代銷,報告期末行外代銷產品餘額6625.36億元,佔比53.80%,初步建立了以母行爲主體,開放、多元的全渠道體系。

普益標準分析稱,當前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積極開拓代銷渠道,增加客戶觸達率,推動了其理財存續規模增長。

中金公司也在研報中指出,如今,跨行代銷成爲多數理財子公司規模增長的核心方向,強依賴母行的銷售模式已逐步弱化。

在此背景下,擁有多年保險資管經驗的吳茜或將爲爲工銀理財的帶來新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