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格登山之戰,阿玉溪率領22人奇襲,俘虜蒙古士兵6000餘人。清軍取得了徹底的勝利。乾隆非常高興。他親自會見阿玉溪,給他寫詩,並請畫家郎世寧畫紫光閣肖像《槍打匪圖》。

阿玉喜,準噶爾蒙古族,驍勇善戰,力大無窮。後來,阿玉溪犯了錯誤,被判斷臂。阿玉溪不甘受辱,殺死了看守自己的士兵,然後投奔了清朝。

清朝自建立以來,長期與準噶爾蒙古交戰,雙方都有勝負。值得注意的是,八旗在與準噶爾蒙古人作戰時表現不佳,沒有蒙古友軍能打。

1731年,通博之戰,八旗將士兩萬餘人陣亡,主帥傅爾丹狼狽而逃。準噶爾蒙古人乘勝追擊,清軍連戰失利。西域和漠北的情況非常糟糕。

危難之際,喀爾喀蒙古首領策棱率部與準噶爾人作戰。他與大策靈頓多布和小策靈頓多布戰鬥,成功擊退了他們。雍正纔有了與準噶爾議和的資本。

阿玉璽勇猛,能徒手奪槍,這一點乾隆一直都聽說過。阿玉溪投奔清軍。乾隆親自召見他,讓他當場展示武功。阿玉溪也不客氣,單挑六名八旗武士,將他們擊倒。

乾隆喜歡一切勇敢的男人,所以他讓阿玉璽擔任侍衛。1754年,蒙古準噶爾發生內亂,達瓦齊襲擊阿穆爾薩那。乾隆決定趁此機會出兵平定準噶爾。

達瓦齊並不是噶爾丹的直系後裔,他是大策靈頓多布的孫子;阿穆爾薩納也不是直系後裔,他是切萬阿拉伯坦汗的孫子。

阿穆爾薩納實力不夠,於是率部投奔清朝,願意充當先鋒,與達瓦齊作戰。乾隆認爲時機成熟,便調集各路兵力,兵分五路,攻打伊犁。

此次出征的清軍兵力約爲五萬人。指揮官是班迪,副指揮官是阿穆爾薩納。清軍分五路進攻。阿穆爾薩納率領六千兵馬先行,班迪率領兩千精兵緊隨其後。這就是北路軍。

在沙漠作戰,清軍後勤補給較差,無法就地獲得補給。就這樣,班迪留下了500人在行軍中看守補給,陪他進攻格登山的只有1500多人。

格登山位於伊犁州西南部,是達瓦齊人的主營。清軍在伊犁附近集結,紮營,準備與達瓦齊作戰。

達瓦齊兵力衆多,但不得人心,士氣不高。班迪用兵謹慎,沒有強行攻山。他知道準噶爾重火繩槍的威力,正面交戰清軍毫無優勢。

爲了瞭解敵情,班迪派阿玉希等22人前去調查。阿玉溪是準噶爾人,非常瞭解對方的情況,溝通上沒有語言障礙。準噶爾士兵認爲阿玉溪是“自己人”。

夜幕降臨,阿玉喜帶領22人悄悄來到山頂,靠近蒙古軍營。阿玉溪發現達瓦齊的士兵幾乎沒有鬥志,個個無精打采,有逃跑的跡象。

這時,阿玉溪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那就是直接突襲營地。阿玉希相信,如果他回去,一旦消息走漏,達瓦奇逃走,就很難擊敗他了。

阿玉溪策馬揚鞭,大喝一聲,持槍衝鋒。身後的騎兵拿着火槍衝向營地,點燃帳篷,製造大軍來襲的假象。

達瓦齊不得人心,蒙古騎兵毫無鬥志。聽到清軍的槍聲,他們潰不成軍。許多人跪倒在地,乞求投降,歸順法庭。

夜色之下,清軍吶喊聲震天動地,氣勢磅礴。達瓦齊不明真相,狼狽而逃。此戰,阿玉溪俘虜了24名首領,6500餘名士兵,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達瓦齊從格登山逃走,途中被友軍俘獲,送給清朝。至此,歷時七十多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的“平級之戰”基本結束。

哥登山之戰,清軍大獲全勝,阿玉溪立下第一功。班氏回朝後,乾隆親自接見阿玉璽,併爲他題詩,稱讚他的功績。

乾隆親筆賦詩一首:“荊軻、孟賁勇,只爲人稱。勇如阿玉溪,知行如報恩。今寫一首與偉大的色彩,人們將來會聽到它。”

在乾隆看來,阿玉璽比荊軻、孟弼更勇敢,更足智多謀。他縱馬高聲馳入敵寨,所向披靡,六千五百騎投降。值得爲他賦詩一首,爲他畫一幅紫光閣肖像。

爲了歌頌阿玉璽,乾隆皇帝命來華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畫了《持槍剿匪圖》,畫中阿玉璽手持長矛,衝鋒陷陣,與對手搏鬥,擒獲敵人。敵人。

平定西域後,乾隆讓郎世寧繪製了一套《平特林西域圖》,其中以阿玉溪爲焦點。這些肖像被帶到法國並雕刻成銅版畫。阿玉溪勇敢的形象蜚聲海外。

格登山之戰,達瓦齊不得人心,蒙古騎兵也沒有鬥志,所以戰敗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阿玉溪驍勇善戰。他及時抓住機會,率二十多人發起奇襲,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