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訊 編者按 2004年至2024年,《浙商》雜誌以“引領中國民營商業力量”爲宗旨,伴隨中國民營經濟走過風雨20年。

在創刊20週年之際,《浙商》雜誌啓動全國行,推出年度大型融媒報道《尋路中國經濟》系列,選取數個浙商活躍其間、深度改變對應經濟與產業生態的地區,以商業地理的視角,解讀浙商人文如何浸潤地區發展,實現自身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的高質量發展與超越。

系列第一站,我們的記者走進東三省廣袤的黑土地,在那裏會有什麼新發現?浙商如何成爲東三省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他們的故事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啓迪?今天推出“東北復甦——浙商與這片土地的20年”的第一篇《浙商*東北,何以迎來“繁花”時代?》

哈爾濱一角。潮新聞記者 李豔霄攝

曾幾何時,東北是中國經濟版圖中最璀璨的明珠,工業規模一度達到亞洲第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東北更是直接被冠上“共和國長子”之稱。

在1952年至1960年間,東北的GDP佔全國的比重從12.36%一路提升至19.14%,彼時的一汽、鞍鋼、大慶油田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比鼎盛時的BAT(百度、阿里、騰訊)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值得一提的是,東北不僅自己實力強盛,還“以先富帶後富”。1964年,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哈爾濱傾其所有,全力支援內地和援助中西部的三線建設。在無償調撥的政策下,東北於1950年至1980年間,支援全國各地鋼材5億多噸、焦炭368.8萬噸、動力機械98.1萬臺,調遷各類人才近173萬人。

當一個個數字並列,那種澎湃像是能穿越時空。然而,曾經如此偉岸的東三省又是何時進入增長無力階段的呢?林盛中在20世紀90年代曾任黑河市政協副主席、副市長,他至今仍記得,1984年8月,曾提出過“南有深圳、北有黑河,南深北黑比翼雙飛”的戰略構想,然而,深圳被港澳臺環擁,東北卻並無這一優勢。同創普潤副總經理李丹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在他的印象裏,隨着大量國有企業破產,下崗潮起,東北的傳奇也自此落寞轉身。

2024年,哈爾濱以突如其來的方式成爲網紅目的地,也將東北再次拉回到鎂光燈下。從“共和國長子”走至今日,東三省何以重新迎來“繁花”時代?似錦背後,浙商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投資不過山海關”流傳甚久,如今已經被打破了嗎?

從“闖關東”到振興東北

在東三省的發展史上,浙商們早已留下了深刻的足跡:目前,在黑龍江創業的浙江企業家有約15萬人,其中,投資過億元的浙商企業已有40餘家;在吉林的浙商人數超過12萬,累計投資4000億元;在遼寧活躍着30多萬浙商,總投資超1000億元。從創業之初的小打小鬧,到參與東北的大項目建設,他們的經營規模持續擴張,同時也成爲當地商業地圖中重要的風景。

記者此行走入東三省,所遇浙商大多已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創業十數年乃至數十年,每一個創業的故事各有不同,卻又如此相似。

贊峯包裝總經理馮世包回憶他1996年初到大慶時還只有19歲,“剛來的時候,總想着能省則省,能幹則幹,就在庫房裏隔了一個小房間,白天黑夜連軸倒班。”

一日夜裏,暖氣管被凍裂了,他們只好改用電暖爐取暖,誰料,一下着起火來,整個庫房都燒掉了。“那天是零下30多攝氏度,消防來滅完火後,殘留的水踩一腳就變成了冰碴,但我們總想着能救出一點是一點。”馮世包回憶時,表情也跟着皺起來,像是仍能感受到那時候的天寒地凍。

這是一道縮影,那個年代“闖關東”的浙江人在北方過的第一個冬天都像是一場渡劫。少年郎靠着風風火火與滿腔熱血,就此投身東北的大市場,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走過一個又一個冬天後,他們變得愈來愈從容,鄉音未改的同時,也融入了些東北味;他們也變得愈來愈熱愛這片土地,從爲商機而來,到爲情、爲牽絆而投身“振興東北”的大事業中。

國菇生物總經理範松玲從蜂蜜無水蛋糕中賺到第一桶金之後,轉而投身“南菇北移”,希望將南方的花菇菌種帶到東北種植,太多的聲音同她說:“冰天雪地的地方,不可能種得出菌子。”但她偏靠着一股執着,把這事兒做成了,還讓在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的花菇在東北實現了“一年兩熟”。

範松玲的女兒吳雨潔似乎也“遺傳”了母親的創造力,在上個冬天爆火出圈的“凍梨雕花”就是她的創意,“我也沒想到這份屬於‘爾濱’的冬日限定反響這麼好,希望讓更多人熱愛這座城市,讓這座城市的旅遊和經濟越來越好。”

黑龍江津達線纜董事長徐建康則更像哈爾濱這場爆火中的“幕後之王”,他介紹,如今,包括冰雪大世界、哈爾濱火車站,以及大慶油田、亞布力企業家論壇會址等地的電纜均來自他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們懷抱“四千精神”振興東北的傳奇,不僅寫在了祖國至東至北的土地上,甚至還寫在國境線上。

記者走到丹東國門灣中朝邊民互市貿易區,走入中俄綏芬河互市貿易區,浙江人陳全統與盧清華雖相隔千餘里,但兩人卻都在邊境線上爲邊民互市添力。中朝邊境有鴨綠江天險隔斷,互市貿易的開展便不能複製西南邊境成熟經驗,陳全統卻不服輸,打通了多方面的阻礙,挖掘丹東互市貿易潛力,爲邊民們增收;綏芬河互市貿易區則是國內唯一一家以鐵路運輸物流方式開展邊民互市貿易的園區,數據顯示,2023年,綏芬河口岸進出口貨物達949.5萬噸,同比增長5.9%;對俄貿易同比增長29%,佔黑龍江全省非油貿易額39%,這樣漂亮的成績單背後,盧清華與這一富民互市貿易區功不可沒。

東北省何以再迎“繁花”時代

“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最早在2010年前後在民間流傳,後因東北特鋼債券曝出連環違約等輿論事件流傳得愈來愈廣。但隨着經濟發展愈來愈受到重視,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理念愈來愈深入人心,如今的山海關,還如此難以“逾越”嗎?浙商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那時候也聽到了這種說法,但我認爲沒有能力的人當然過不了山海關,與之對應的,只要有能力走出山海關,在東北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生意也定會有新的飛躍。”徐建康早年間與合夥人在天津創業,黑龍江的公司成立於2013年,他坦言,公司發展至今的確面臨瓶頸,“但我想,只要突破,就會是海闊天空。我希望自己會是突破的這個人。”

在綏芬河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從事林業、木業貿易的瀚宇經貿董事長許良暉也認爲:“現在,小的投資確實不好乾,但重資本操作在市場上還是能佔據一席之地的。”

不過,盧清華持不同意見,他認爲,如今中俄互市貿易中,進口商機優勢比較明顯,“許多有點小錢的人都可以通過我們平臺做些買賣。”

溫州鄉巴佬食品聯合創始人周科壩是2023年開始在東北投資的,從去年5月開始建設到如今“萬事俱備”,可以說是浙商在東北投資最新鮮、最熱氣騰騰的案例之一。他的情緒格外振奮,“我記得是十幾年前吧,哈爾濱方正縣多次到浙江招商,我也與他們建立了友誼。但我一直不想來,一來是覺得北方太冷,二來是總聽說‘投資不過山海關’,覺得東北很野蠻,有自己的刻板印象。真正來了之後,我發現東北人很直爽,自然環境也得天獨厚,我們在全國第一個提出滷製品零添加,這隻有東北才能實現。”

“商人,不能只聽別人的聲音,而要自己感受。我特別希望邀請大家來這邊看看,我願意把我的所見所聞都分享出來。東北整體營商環境改變很快,而且辦事方便,只要大膽去幹、腳踏實地,把企業經營好了,哪一任政府領導都會關注你。”如今,周科壩在方正縣的3條生產線均已就緒,3月初,他也考察了呼蘭區,預備建設鹹鴨蛋生產線。

早春的東北溫度依然在0攝氏度左右,誠然,我們所見之東北,仍有人因多元因素在思忖着南遷或回鄉事宜,仍有人認爲營商環境不如人意,甚至已經有人用離開的腳步無聲投票,但更多留下來的浙商、從浙江奔赴而來的創業者,已奔跑入春。與他們對談時,我們可以想見這片黑土地正冰雪消融,新芽展蕊,不日便是繁花似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