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任歡 楊桐彤

《光明日報》( 2024年04月27日 03版)

【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勞動者之歌】

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方圓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機械二廠車間主任張偉始終堅守在機械加工製造生產第一線。“我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學習鑽研每一個零件的加工製造過程。”張偉說。

憑藉這股韌勁,張偉嚴格審覈監督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紕漏,並大膽推行“新工藝、新結構、新材料、新設備”,創造出一項項實用型創新成果。2018年,“張偉工匠孵化工作室”成立。作爲工作室帶頭人,他利用集團的鏜銑加工中心、五面龍門加工中心等高精尖加工設備硬件平臺,帶領團隊開展攻關,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高難度加工任務。

2022年,張偉帶領團隊參與完成了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箭體支撐環的加工項目。支撐環是火箭發射起升的基礎,材料本身具備耐高溫的特殊性質,同時對加工尺寸變形要求苛刻,一直是極難突破的技術門檻。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張偉帶領團隊制定系統吊裝方案、分析裝夾變形趨向,從加工參數、編程方式、機牀幾何精度、加工定位精度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一次次嘗試下來,雖然零件的精度有所改善,但並不穩定。於是,張偉又帶領團隊對夾具進行修復,有效保證了支撐環的精度,助力力箭一號完美升空。

2023年,張偉又接到了一個艱鉅的任務——爲引力一號運載火箭加工推進劑箱體。“箱體的新材料既足夠薄又相當韌,不同於以往接觸到的金屬材料,加工難度很大。”張偉解釋,以往的鋼、鋁、銅等都有相當的剛性,只要把工件固定在轉檯上勻速旋轉,控制刀頭就能穩定切出剖面。可箱體的新材料剛性極差,固定在加工設備的轉檯上就會有凹凸不平的現象,旋轉切削一圈就變得厚薄不均。這樣的部件連出廠都不合格,更別提上太空了。

連續幾天的反覆琢磨、嘗試總是以失敗告終。張偉決定換一個思路——不斷優化原有工裝的精度控制程序,遴選出合適的刀頭以貼合箱體材料特性,再改進刀具的彈簧機構。最終,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艱苦技術攻關後,箱體的各項參數宣告達標。

方圓集團地處山東省海陽市,這是一個人口不到60萬的海濱小城,卻因核能供熱和商業航天而聞名國內。海陽核電反應堆閘門齒輪傳動機箱體,是反應堆內部關鍵閘門的傳動裝置。機身是核級材料,加工的精度標準對泄露和運行穩定性要求極高,加工週期長、合格率低,成了制約核電機組密封設備生產的“瓶頸”。

在張偉看來,“瓶頸”就是用來打破的。爲此,他對傳動機箱體進行逐一分解,細化各部分的分體加工;改進工裝,定製刀具,優化工藝,反覆試驗……細緻入微地研究,不厭其煩地糾偏,最終加工的零件以超高精度通過了檢測檢驗,填補了國內企業加工核電站核心部件的空白。

(本報記者 任歡 楊桐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