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清朝有"满汉不婚"的祖制和传统,但实际上并非"满汉不婚",而只是"旗婚"。

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十分乖戾,他制定了一系列民族仇恨政策,汉族官员和百姓受到严重的压迫和镇压,这大大激化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满汉禁婚"是对汉族的民族仇恨和压迫政策之一,目的是降低汉族的地位,同时由于受到当时女真文化的影响,削弱汉族文化。

当然,也有例外。1618年,努尔哈赤进攻抚顺时,抚顺最高军事长官、千户所驻军、游击将军李永芳投降。随着李永芳的投降,努尔哈赤以极小的代价占领了抚顺,并掠夺了大量人口和物资。努尔哈赤不守信用,李永芳被任命为第三副将,并按照约定,将贝勒阿巴泰之女李永芳嫁给他为孙女,李永芳也成为额顺副将。李永芳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汉战时通婚"的情况很少。

皇太极继位后,改变了努尔哈赤那种错误的民族政策,开始接纳汉人,并不断尝试运用各种政策来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调整"满汉不婚"的政策。

皇太极死后,顺治帝继位,但此时大权已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清朝进入"多尔衮专政"时期。

入京后,多尔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进一步消除了人伦矛盾和汉镇矛盾,但他始终要求保持满族服从皇太极旨意的习俗,出于对父亲努尔哈赤的尊重,多尔衮并没有完全否定"汉镇人伦不婚"的政策,而是将其改为"旗人不婚"。

换句话说,满汉可以通婚,但如果汉人要娶满人,必须是旗人,即汉军八旗,俗称"娶亲旗"。

这一时期最有名、影响最深远的"婚姻"是顺治帝与汉军正蓝营楼子山额真佟图赖之女佟佳氏的"婚姻",佟佳氏死后成为孝康章皇后,顺治帝死后,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出生,后来成为康熙皇帝。

康熙帝娶了几位汉族妃子,包括佟佳氏孝懿仁皇后和孝康章皇后的侄女,以及康熙帝的堂妹佟佳氏孝懿仁皇后。

由此可见,"旗婚"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

1901年,当时掌权的慈禧太后颁布了一道圣旨:

"我朝极为仁厚,面向全世界。朝廷对汉人臣民从来没有满汉之分。然而,旧例禁止以风俗、习俗、语言或任何尽可能未加界定的事物为开端的婚姻,这是被禁止的。如今,两百多年来,拒绝这一禁令的人一定也是如此。满汉官民皆可通婚,不拘一格。据说汉族妇女缠足的程度越高,对造化的危害就越大,这种说法由来已久。那么,就必须坚持贵族之家,说服贵族告知各家各户,逐渐消除积习。绝不允许当局禁止使用冒犯性的词语。至于征女,若仍按八旗选,则不宜选汉,以避明朝旧弊,显示克制,体恤下情。此百科可明矣。"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正式允许满汉通婚,从而彻底废除了自努尔哈赤以来延续了近三百年的"旗婚"或"满汉不婚"政策。

年羹尧家族在顺治朝被正式纳入汉族旗籍,后被康熙任命为雍正管辖。

明末清初的松锦之战中,年氏家族成为皇太极的俘虏,被编入包衣佐领的汉军大营为奴,后随顺治帝入关。

顺治十二年(1656年),年氏的祖父年仲龙考中进士,年氏家族摆脱了奴役,在汉军第五将军左翼石的领导下建立了镶白旗。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册封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为雍亲王,并任命雍正为汉军镶白旗都统、满洲镶白旗都统。

从那时起,整个家族正式归雍正指挥。

看来,年氏家族属于镶白旗汉军,是"汉人",姐姐年氏嫁给雍正,并没有违反"旗婚"的传统和制度,因此是天经地义的,年氏是汉人也就不足为奇了。既然年氏是汉人,那么这门亲事就值得赞叹了。

年昭雅的姐姐能够嫁给雍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年昭雅的父亲年羹尧。

康熙五十年(1710年),在康熙帝的婚姻安排中仍是雍亲王,娶年氏为皇侧福晋,而年氏在家中的地位也仅次于雍正后来的孝贤皇后乌拉那拉氏,是正室大福晋。

康熙做出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感谢年羹尧和年羹尧的父亲、时任湖广总督的年昭陵。

由于康熙皇帝几十年来在为官之道上采取慎独的作风和态度,勤政爱民,受到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拥戴,康熙皇帝深受信任和尊敬,康熙皇帝多年来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

为了年遐龄,康熙皇帝安排雍正娶年遐龄的女儿和年遐龄的妹妹年氏为妃。

拜年羹尧所赐,他嫁入了年氏皇族,但年羹尧也沉浸在年羹尧的辉煌中。

康熙三十九岁(1700年),年羹尧升任四川总督;四十八岁(1709年),年羹尧考中秀才;在年羹尧不到三十岁的那一年,六十岁(1721年),年羹尧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出任川陕总督。年羹尧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而且升迁迅速,除了他的能力和权力之外,还直接影响了康熙对年羹尧的认可和尊重,也直接影响了康熙对年羹尧的态度和评价。

另一方面,在同年的科举考试中,年羹尧是仅次于张廷玉的名臣,他的机会比年羹尧低得多。康熙末年,张廷玉担任的最高官职是吏部尚书,与年羹尧的封疆大吏总督相比,空缺很大。

年亚玲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