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爲清朝有"滿漢不婚"的祖制和傳統,但實際上並非"滿漢不婚",而只是"旗婚"。

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的統治十分乖戾,他制定了一系列民族仇恨政策,漢族官員和百姓受到嚴重的壓迫和鎮壓,這大大激化了滿漢之間的矛盾。

"滿漢禁婚"是對漢族的民族仇恨和壓迫政策之一,目的是降低漢族的地位,同時由於受到當時女真文化的影響,削弱漢族文化。

當然,也有例外。1618年,努爾哈赤進攻撫順時,撫順最高軍事長官、千戶所駐軍、遊擊將軍李永芳投降。隨着李永芳的投降,努爾哈赤以極小的代價佔領了撫順,並掠奪了大量人口和物資。努爾哈赤不守信用,李永芳被任命爲第三副將,並按照約定,將貝勒阿巴泰之女李永芳嫁給他爲孫女,李永芳也成爲額順副將。李永芳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在努爾哈赤時期,"滿漢戰時通婚"的情況很少。

皇太極繼位後,改變了努爾哈赤那種錯誤的民族政策,開始接納漢人,並不斷嘗試運用各種政策來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並沒有調整"滿漢不婚"的政策。

皇太極死後,順治帝繼位,但此時大權已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清朝進入"多爾袞專政"時期。

入京後,多爾袞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進一步消除了人倫矛盾和漢鎮矛盾,但他始終要求保持滿族服從皇太極旨意的習俗,出於對父親努爾哈赤的尊重,多爾袞並沒有完全否定"漢鎮人倫不婚"的政策,而是將其改爲"旗人不婚"。

換句話說,滿漢可以通婚,但如果漢人要娶滿人,必須是旗人,即漢軍八旗,俗稱"娶親旗"。

這一時期最有名、影響最深遠的"婚姻"是順治帝與漢軍正藍營樓子山額真佟圖賴之女佟佳氏的"婚姻",佟佳氏死後成爲孝康章皇后,順治帝死後,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玄燁出生,後來成爲康熙皇帝。

康熙帝娶了幾位漢族妃子,包括佟佳氏孝懿仁皇后和孝康章皇后的侄女,以及康熙帝的堂妹佟佳氏孝懿仁皇后。

由此可見,"旗婚"在當時是普遍存在的。

1901年,當時掌權的慈禧太后頒佈了一道聖旨:

"我朝極爲仁厚,面向全世界。朝廷對漢人臣民從來沒有滿漢之分。然而,舊例禁止以風俗、習俗、語言或任何儘可能未加界定的事物爲開端的婚姻,這是被禁止的。如今,兩百多年來,拒絕這一禁令的人一定也是如此。滿漢官民皆可通婚,不拘一格。據說漢族婦女纏足的程度越高,對造化的危害就越大,這種說法由來已久。那麼,就必須堅持貴族之家,說服貴族告知各家各戶,逐漸消除積習。絕不允許當局禁止使用冒犯性的詞語。至於徵女,若仍按八旗選,則不宜選漢,以避明朝舊弊,顯示剋制,體恤下情。此百科可明矣。"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正式允許滿漢通婚,從而徹底廢除了自努爾哈赤以來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旗婚"或"滿漢不婚"政策。

年羹堯家族在順治朝被正式納入漢族旗籍,後被康熙任命爲雍正管轄。

明末清初的松錦之戰中,年氏家族成爲皇太極的俘虜,被編入包衣佐領的漢軍大營爲奴,後隨順治帝入關。

順治十二年(1656年),年氏的祖父年仲龍考中進士,年氏家族擺脫了奴役,在漢軍第五將軍左翼石的領導下建立了鑲白旗。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冊封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爲雍親王,並任命雍正爲漢軍鑲白旗都統、滿洲鑲白旗都統。

從那時起,整個家族正式歸雍正指揮。

看來,年氏家族屬於鑲白旗漢軍,是"漢人",姐姐年氏嫁給雍正,並沒有違反"旗婚"的傳統和制度,因此是天經地義的,年氏是漢人也就不足爲奇了。既然年氏是漢人,那麼這門親事就值得讚歎了。

年昭雅的姐姐能夠嫁給雍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年昭雅的父親年羹堯。

康熙五十年(1710年),在康熙帝的婚姻安排中仍是雍親王,娶年氏爲皇側福晉,而年氏在家中的地位也僅次於雍正後來的孝賢皇后烏拉那拉氏,是正室大福晉。

康熙做出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爲了感謝年羹堯和年羹堯的父親、時任湖廣總督的年昭陵。

由於康熙皇帝幾十年來在爲官之道上採取慎獨的作風和態度,勤政愛民,受到地方官員和百姓的擁戴,康熙皇帝深受信任和尊敬,康熙皇帝多年來一直享有極高的聲譽。

爲了年遐齡,康熙皇帝安排雍正娶年遐齡的女兒和年遐齡的妹妹年氏爲妃。

拜年羹堯所賜,他嫁入了年氏皇族,但年羹堯也沉浸在年羹堯的輝煌中。

康熙三十九歲(1700年),年羹堯升任四川總督;四十八歲(1709年),年羹堯考中秀才;在年羹堯不到三十歲的那一年,六十歲(1721年),年羹堯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出任川陝總督。年羹堯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而且升遷迅速,除了他的能力和權力之外,還直接影響了康熙對年羹堯的認可和尊重,也直接影響了康熙對年羹堯的態度和評價。

另一方面,在同年的科舉考試中,年羹堯是僅次於張廷玉的名臣,他的機會比年羹堯低得多。康熙末年,張廷玉擔任的最高官職是吏部尚書,與年羹堯的封疆大吏總督相比,空缺很大。

年亞玲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