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粹——圍棋素來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如果將中原比作大棋局,據邊角之地的軍政勢力則佔有地利。因爲佔一角可免兩邊之憂,佔一邊可免兩面作戰;中間地盤雖然寬闊,但易陷入四面受敵的困境。

亂世務邊,即天下大亂、自身力量又弱小時,首先應跳出諸侯紛爭的漩渦中心,佔據一塊無後顧之憂卻潛力巨大的四角之地,如河北、關中、益州、江東等,據險養威。待發展壯大後再徐圖中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亂世務邊,既是爲了自保,也是開拓發展。這種戰略發展方向的選擇在我國曆史中具有一般的規律性,成功的案例也很多。

東漢疆域圖

三國荀彧曾這樣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可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講,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孫權父孫堅,出生布衣,容貌不凡、性格闊達、武力不俗,早年做過縣丞。“勇摯剛毅,孤微發跡”。黃巾大起義爆發後,孫堅率“鄉里少年”和招募的丁壯1000多人,跟着右中即將朱儁鎮壓起義軍。由於作戰有功,被提升爲別部司馬。後來,他又隨車騎將軍張溫到涼州,進攻割據勢力邊章、韓遂,回京後,拜爲議郎。

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孫堅被朝廷委任爲長沙太守。他先後鎮壓了長抄、零陵、桂陽三郡的叛亂,被封爲烏桓候。

東漢末年各割據勢力分佈圖

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起兵北上,沿途殺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諮,征伐不斷,實力漸增。

董卓委派劉表爲荊州刺史後,孫堅到魯陽(今河南魯山)會見袁術,袁術表奏他爲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在與董卓交戰過程中,誅殺華雄,趕跑董卓,進入洛陽。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袁術與劉表爭奪荊州時,孫堅爲先鋒,連敗劉表的大將黃祖。在進圍襄陽時,單馬行峴山,被黃祖的手下暗箭射死。

孫堅死時,孫權長兄——孫策正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年齡只有十七八歲。他年少才俊,喜交結各方豪傑,胸懷復仇之志。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十二月,他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求教於江淮名士張紘,詢問當時世務。

小霸王孫策像

孫策的想法是,想讓袁術歸還孫堅舊部,然後去舅舅吳景的丹陽整頓兵馬軍資,然後進據江東,爲朝廷外藩。

張紘很贊同他的想法,但同時站得又比他高,他指出,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可以收取荊州和揚州,不但仇敵可報,還可匡輔漢室,功業與齊桓公、晉文公相媲美,豈止是做外藩而已。

孫策接受張紘的意見,定下圖取江東之計。興平三年(196),孫堅舊部朱治見袁術政德不立,亦勸孫策取江東,創立基業。

那時,孫策的舅舅吳景正在進擊樊能、張英,一年多也未攻克。孫策乘機向袁術要還孫堅舊部,一則助戰吳景,二則渡江歸故里幫袁術募兵。

袁術像

袁術對此非常感興趣,任命孫策爲折衝校尉,派他出兵。於是,孫策統率其父舊部程普、黃蓋、韓當、朱治、呂範等及士兵千人,馬數十匹東進。在壽春的賓客蔣欽、周泰、陳武等帶領幾百人也隨孫策渡江。後來,周瑜也率兵迎接,並助以物資糧草。到歷陽(今江蘇和縣)時,孫策已有部衆五、六千人。

東漢末年的揚州擁有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江、廬陵、鄱陽、臨川、新都、臨海、建安十一郡,轄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區。而當時的兵要、富庶之區,則爲前五郡。濱海帶江,阻山倚湖,形勢便利,資源富饒,是江東的魚米之鄉。

黃巾起義動搖東漢王朝的統治後,中原地區各割據勢力長期互相混戰,弄得田園荒蕪,人民離散,而江東的揚州地區,破壞較小。社會經濟發展雖比中原地區落後,但社會比較安定;又因江南魚米之鄉,自然條件較好。大量的北方人民爲逃避戰禍,渡江南遷,帶來北方較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江東各郡分佈

當曹操在兗州、袁紹在冀州消滅割據勢力,擴充地盤時,江東揚州地區內的割據形勢是:

——揚州刺史劉繇割據曲阿(今江蘇丹陽),派遣他的部將樊能、於麋、張英等扼守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當利口(今安徽和縣東南大江中的浦渡口),以抗拒袁術派遣的督軍中郎將吳景;

——彭城相薛禮據守秣陵(今江蘇江寧東南),下邳相笮融據守秣陵東南,兩人都依附於劉繇;

——吳郡太守許貢割據吳郡(今江蘇吳縣);

——會稽太守王朗割據會稽(今浙江紹興)及其附近地區;

——廬江太守劉勳割據皖城(今安徽潛山);

——豫章太守諸葛玄(後爲朱皓、華歆)據守豫章(今江西南昌)。

這些個郡太守等割據勢力,都同徐州的陶謙、荊州的劉表一樣,是隻圖保境苟安、無四方之志的庸碌之才。如豫章太守華歆,“久在江表,時思北歸”,曲阿的劉繇、會稽的王朗,亦正如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上所評論的那樣:“……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

只圖保境苟安

而割據壽春的袁術,雖處近水樓臺之地,亦無圖霸江東的大志,卻在淮南醺醺地做“稱帝”的黃粱美夢。

這都說明當時江東的河山大好,而人事不臧,正是具有雄圖大志的時代風流人物的騁馳用武之地。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孫策能夠開拓江東的關鍵性的一着棋,是他渡江以前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展示他“亂世務邊”的卓見遠識,勇決果斷。

孫策渡江後,在僅四年的時間裏,馳騁疆場,東征西討,次第削平江東割據勢力,遂佔有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今江蘇、安徽、江西大部、浙江北部地區),獨霸江東,創建基業。

孫策進據江東示意圖

孫策開國之迅速,大大超過曹操和劉備。得益於他在江東施行的政策措施深得人心,再加上戰場指揮能力強,善用謀略,頗有名將之風。

一是收攬人心:孫策渡江進擊曲阿的劉繇時,江東的百姓聞聽孫郎至,皆失魂魄。孫軍所過之處,長吏及人民委棄城邑和家園,逃避於深山茂草之中。

孫策進入曲阿後,號令軍中不得擄掠,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於是百姓喜悅,爭持牛酒勞軍。孫策的軍隊紀律嚴明,毫不擾民,爭取了民心的歸附。

二是整飭紀律:孫策在曲阿,因兵衆驟增,良莠不齊,部隊的紀律不嚴。呂範向孫策建議:

“今將軍事業日大,士衆日盛,範在遠(遠處),聞綱紀猶有不整者,範願暫領都督,佐(輔佐)將軍部分之(整頓)。”

孫策初先認爲士大夫應該立功於戰場,豈應去處理軍中細務。呂範給他解釋後,他才同意他的意見,傳令軍中委任呂範整頓軍中紀律。

於是軍中肅然,威禁大行,這就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攻戰必克。

孫策影視形像

三是廣納人才:孫策“性情闊達,善於用人,關心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爲致死”。他信任父親的舊部程普、黃蓋、朱治、呂範等,倚爲創業的骨幹。又與周瑜推誠相接,親如手足。

他委任廣陵張紘爲正議校尉、彭城張昭爲長史,常令一人留守後方,一人隨從征討。廣陵秦松、陳端等亦羅致帳下,參與謀劃。孫策待張昭以師友之禮,把他比作管仲,文武之事都委他去處理。

張昭的才幹何足以比管仲,而孫策推誠信任他,可見孫策的胸懷闊達,善於用人之長。

四是結好曹操:孫策渡江開拓江東的次年(公元196年),拓地日廣,勢力壯大,羽毛豐滿,想脫離袁術而獨立。他聽說袁術在壽春陰謀稱帝,遂藉此與他斷絕關係。

漢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袁術稱帝后,派遣使者到陽陵(今安徽太平西北),聯絡丹陽(今安徽當塗東丹陽鎮)宗帥祖郎,要他策動山越族人,共圖孫策。

孫策就採取北結曹操以抗袁術的政策,與曹操結好,曹操表封他爲騎都尉,襲烏桓侯,領會稽太守。

孫策與周瑜的影視形像

五是善納降將:孫策善於安撫降將降卒,使他的勢力迅速發展壯大。當他擊破劉繇後,即在各縣張貼文告,曉諭劉繇、笮融等故鄉的部曲前來投誠的,一概不加追究;願從軍的,接納,並免除他們的門戶賦稅。

因此,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破會稽後,錄用王朗的故吏虞翻爲功曹,待以交友之禮。開拓豫章時,俘獲劉繇的驍將太史慈,孫策不念舊惡,即任命他爲門下都督。這都可見孫策有容人的雅度與豁達而富有韜略的襟懷,能夠爭取敵對勢力的歸附。

在戰場上,孫策用兵“猛銳神速,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他領兵渡江時,雖然年僅二十一歲,確具有大將的素質,顯示了他卓越的戰場指揮能力。

孫策渡江擊劉繇示意圖

孫策率部由歷陽渡江,迅速擊破樊能、張英諸部,乘勝進攻秣陵,大破

融、薛禮的部隊,然後轉而攻取丹陽(今安徽當塗東丹陽鎮)、江乘(今江蘇句容北)等地,進擊劉繇於曲阿。劉繇敗走丹徒(今江蘇鎮江),繼又西走豫章。這一戰,是孫策開創江東的決定戰役,取得了最初的根據地,在江東站住了腳,爲他以後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

之後,孫策轉戰四方,削滅了各割據勢力。

一是進擊吳郡許貢時:他不由曲阿直取吳郡,而是先奪取錢塘(今浙江杭州附近),使吳郡許貢不能與會稽王朗構成聯盟,以相抗拒,然後轉移兵力北上,一舉擊滅許貢,攻佔吳郡。

孫策奪取錢塘示意圖

二是攻打會稽王朗時:他率軍急渡錢塘江,與王朗的部隊相持於固陵(今浙江蕭山西廿裏)。王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

孫靜建議從固陵南面的查凟(今浙江蕭山東南)繞道取王朗的後方。孫策認爲這是一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好方案,立即採納。

他命令,夜間在固陵正面多燃火種,以爲疑兵,而分兵疾趨查凟道,襲擊高遷屯(今浙江蕭山西),大破王朗軍,乘勝究追猛打,直到東冶(今浙江臨海東南),俘虜王朗。

孫策擊王朗示意圖

三是西擊劉勳、黃祖時:孫策探知劉勳將遠離皖城去襲取上繚(今江西德安東),遂設計先襲擊劉勳。他派遣使者卑辭厚禮,致書劉勳,加以鼓勵說:

上繚宗民幾次侵擾我郡邑,想進擊之而道路遙遠。上繚很富實,望你去討伐,我願出兵以爲外援。

劉勳接信後很高興,不聽謀士劉曄的勸諫,親自率軍潛入彭澤(今江西湖口),遠襲上繚。孫策探知劉勳已離皖城,即揚言引兵西擊黃祖,溯江而上。到達石城(今安徽貴池西)時,派遣從兄孫賁、孫輔率領八千人進據彭澤,阻止劉勳回師,親自與周瑜率兵二萬人襲取皖城,俘獲劉勳妻子及部曲三萬人。

劉勳聞訊率軍回救,行至彭澤,遭到孫軍的邀擊,敗走流圻(今湖北鄂城)。黃祖派遣其子黃射率水師五千增援劉勳,被孫策擊破。孫策乘勝追擊黃祖於夏口(今湖北漢陽),迫使他退守沙羨(今湖北嘉魚北)。孫策採用此種“調虎離山”、“攻城阻援”,以破劉勳的作戰指導是正確的。

孫策擊劉勳示意圖

四是取像章都時:孫策先派遣太史慈去偵察豫章情況,察知像章太守華歆只求保全自己,毫無戰備,不堪一擊。於是孫策親率大軍進逼椒丘(今江西建興北),再派虞翻去勸說華歆,曉以利害。在兵臨城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華歆果然開城請降。孫策“先聲後實”,不費一兵一卒攻戰之勞,便取得豫章郡。

以上戰績都顯示孫策在用兵上的卓越才能,是一個英年有膽略的將帥。他自渡江以來,以狂風掃敗葉的聲勢,攻必克,戰必勝,擊滅割據勢力,獨霸江東,決非因緣時會,來自“天幸”。

孫策所具備的大將素質、卓越的指揮才能,是其能迅速進據江東很重要的原因。當時,江東人聞孫郎來,莫不望風而靡。袁術曾欣羨地感慨說:“我如果有孫郎這樣的兒子,縱然死去,也沒有什麼可怨恨的了。”

孫策影視形像

曹操聞知孫策平定江南,深感憂慮,但因無力分兵與之爭鋒,便只好眼看着孫策“轉戰千里,盡有江東”而沒有辦法。曹操雖一再設法拉攏孫策,但孫策卻不肯受他節制。

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後方空虛。孫策選擇這個時機,確定了一個“陰襲許昌,迎漢帝”的計劃。他部署好軍隊,臨江待發。

聞訊後,曹操集團的謀士將領“衆聞皆懼”。因爲孫策驍勇善戰,又有著名謀士周瑜輔佐,這對曹操是個極大的威脅。而曹操謀士郭嘉卻認爲孫策爲人浮躁而不警惕,縱使兵士衆多,也如同獨行曠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襲,孫策就只能一個人抵抗。這個人必死於匹夫之手。

不久後,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預測卻爲事實所證明。史載,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天,“策臨江未濟,果爲許貢客所殺”。孫策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據江東後的形勢

孫策從一千步卒,數十匹戰馬起家,披荊斬棘,攻城掠地,定鼎江東,如秋風掃落葉般,摧枯拉朽的迅速削平了盤踞在揚州的衆多割據勢力,並收攏了大批優秀的文臣武將,爲日後吳國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和人才基礎,孫策是東吳基業真正的開創者,他輝煌而短暫的生命就像一顆流星,將東南的夜空點亮。

孫策遇刺身死之前曾對張昭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普相(輔佐)吾弟。”他又告誡孫權要“選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

孫權繼承兄長的基業,注意“延攬俊秀,聘求名士”,發展壯大,進而能與統一北方的曹操分庭抗禮,耀武揚威於赤壁。這是奠定魏、吳、蜀三國鼎立基石的關鍵一戰,兩弱聯盟,共抗一強,以兵多將廣的曹操敗退北方而告結束。

三國鼎立形勢

孫權一方面注意團結跟隨他的父兄征戰多年的宿將,如程普、黃蓋、甘寧等,並特別推心置腹地信任周瑜,視其爲兄長;另一方面注意取得以張昭、魯肅爲代表的北方流亡士族的支持和以顧雍、陸遜爲首的吳郡本地士族的擁護。東吳政權的統治基礎日見穩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