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比如晋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就吞并了数十个弱小的诸侯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在战国时期,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卫国这一诸侯国依然存在。并且,在战国时期,卫国还诞生了商鞅、吴起、吕不韦、荆轲等人才。那么,问题来了,人才济济的卫国,为何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呢?

首先,根据史料的记载,卫国作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定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由此,和鲁国、郑国、晋国、曹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卫国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而且和周王室的血缘关系比较亲近。在西周和春秋初期,卫国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其巅峰时期的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

卫国在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卫武公曾出兵帮助平定戎狄。而且,卫武公还因为勤王有功,被晋升为公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公爵是最高级的,这促使卫武公在东周朝堂上拥有较高的话语权。

不过,好景不长,自春秋中期开始,卫国逐渐衰落,等到战国时期,卫国已经成为一个存在感极低的小国了。换而言之,卫国之所以没有和战国七雄平起平坐,是因为其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衰落了。

值得注意的是,卫国的衰落和郑国类似,都和自身的内乱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史料的记载,卫桓公十六年(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二月戊申日,州吁聚集从卫国逃走的流民袭击并杀害卫桓公,自立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前废公。卫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弑君成为惯例。

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能安定百姓,因此不受卫国人拥护。同年九月,卫国大臣石碏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杀死州吁,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等到卫宣公、卫惠公之后,卫国又迎来了一位十分奇葩的君主,这就是卫懿公。

卫懿公卫赤(?—公元前660年),姬姓卫氏,卫惠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十八任国君,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60年在位。卫懿公继位后,终日只知奢侈淫乐,喜好养鹤,竟赐给鹤官位和俸禄,因此遭致臣民怨恨。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

等到卫文公和卫成公时期,本来希望通过休养生息来增强卫国的国力。但是,晋文公重耳因为卫文公当年的无礼以及卫成公现今的不相助,在搞定了宋国后,就发兵讨伐卫国,卫成公逃到陈国。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卫国和郑国、宋国等诸侯国一样,在长期的战争中走向衰落。而且,因为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的存在,卫国也几乎不存在扩张疆域的空间。

最后,在笔者看来,卫国和鲁国一样,虽然诞生了很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几乎都没有在本国得到重用,而是推动了其他诸侯国的强大。就商鞅来说,虽然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却一开始来到魏国效力。后来,商鞅前往秦国辅佐秦孝公,并在秦国推行了商鞅变法,这场变法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吕不韦则在秦国担任丞相一职,并成功帮助秦国削弱山东六国。至于名将吴起,在魏国训练了精锐的魏武卒,增强了魏国的实力,后来吴起又在楚国开展了吴起变法,推动了楚国的强大。值得注意的是,魏国在强大后,几乎覆灭了卫国,并蚕食了卫国的大片疆域,促使卫国最终成为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综上,因为以上几个原因,卫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一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