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28日文章,原題:掀產能過剩之爭 中國製造如潮湧 溢向歐美遭圍堵 4月以來,“產能過剩”成爲中國與歐美國家交鋒的新領域。短短一個月裏,圍繞產能過剩的爭議從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電池等新能源產品,擴展到鋼鐵和鋁材等傳統行業。爲抵消樓市低迷對經濟的拖累,中國政府將投資轉向先進製造業,助推新能源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樓市下行也加劇鋼鐵和建材滯銷,推動更多鋼鐵廠商轉向國外市場。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馬濤表示,中國鋼鐵產量主要是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出口鋼鐵佔整體產量比重僅爲5%左右,遠低於日本和韓國鋼鐵的出口比重,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有失公允。

和鋼鐵相比,新能源領域的產能過剩爭議更加激烈。面對歐美國家指責,中國官員強調,中國新能源企業不是靠補貼,而是靠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市場競爭實現快速發展。中國商務部發言人4月25日說,從全球範圍來看,新能源市場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產能短缺。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客座資深研究員梅農分析稱,因樓市低迷導致供應過剩的鋼鐵和水泥等建材領域,必將經歷一段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器設備等出口產品受國內經濟影響則相對小得多。

新加坡益閣新能源集團超過90%的業務都在中國,也向歐洲和中亞出口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等半成品。益閣首席執行官傅園齡受訪時直言,中國新能源產品並非靠低價取勝,而是靠累積了多年的全產業鏈優勢。他說,從光伏、風電到電動汽車,目前還沒有國家能像中國一樣把控全鏈條生產。“一個國家可以不從中國進口產品,但沒辦法完全不用中國生產的半成品,完全脫鉤的成本非常高昂。”

不過,隨着歐美國家持續向中國新能源出口施壓,傅園齡也擔心今後出口生意會越來越難做。他說,雖然不少中國企業都通過在海外設廠來規避關稅,但這兩年出口限制越來越多。以最嚴格的美國爲例,不光要查產品從哪裏來,還要追溯原材料產地,就連工廠的最終受益人都不能是中國人。“通過設立行業壁壘來扶持本國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國家很常見。但美國已經是個成熟的發達經濟體,這麼做市場接不接受還很難說,畢竟最終買單的都是納稅人。”

與歐美國家的激烈反應不同,作爲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東南亞,至今尚未與中國發生大規模貿易摩擦。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林大偉表示,東盟成員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重心差異較大,因而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態度也各不相同。林大偉分析,印尼和泰國想要吸引中國到當地投資設廠,柬埔寨和老撾則希望藉助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和技術加速綠色轉型,還有一些和美國走得更近的區域國家,出於地緣政治考量而抵制中國商品。

大宗商品研究機構CRU Group預測,中國以舊換新政策將在未來4年帶動800萬至900萬噸鋼鐵需求。但據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預估,今年光是因建築需求下降而減少的鋼鐵需求就達2000萬噸,即便算上機械和汽車等領域增長,全年鋼材需求仍減少1610萬噸。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本月在行業論壇上發言時表示,當前鋼鐵行業面臨強勁供給能力與需求減弱的突出矛盾。化解矛盾的關鍵是“龍頭企業帶頭按需求控制生產節奏,真正實現行業自律”。(作者陳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