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全村1530人走出153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生20名硕士生36名。曲阜市息陬镇店子村——

“博士村”里没有神话

□ 本报记者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孔雅玮

“在教育孩子上,俺真没啥独门秘诀,我和他妈也辅导不了功课,只是尽可能在他写作业的时候,俺们不看电视;他考试没考好时,俺们不抄板子;他认准学习目标时,俺们不拖腿子……给娃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日前,面对突然上门“取家教经”客人的提问,曲阜市息陬镇店子村村民邢作峰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似乎啥也没说,却又道出了其中真谛。

邢作峰的儿子邢玉鹏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后被保送至东北大学,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攻读博士学位,是很多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可在店子村,这样的优秀学子却层出不穷,全村1530人走出了153名大学生,每10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生20名硕士生36名,更不乏考入北大、清华、南开、中科院等顶尖院校的高材生,成就了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重视孩子教育,但教育不均衡化依然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店子村传承多年的教育“神话”,让很多人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也引来了八方探究。

“周边村子的老乡们都知道,我们村是出了名的‘三多’,老师多、大学生多、博士硕士多。尊重老师、重视教育的习惯,都是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里继承来的。”谈到尊师重教村风的由来,店子村党支部书记邢海港提了口气,给记者讲起了店子村村名的出处。

原来,春秋时期,孔子因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带着失望踏上西行的旅途。当他来到黄河边时,听闻窦鸣犊和舜华被杀的消息,心中顿感哀伤,随即回陬乡(今息陬),用一首《陬操》来表达对两位忠臣的哀悼,并决定长期在此传授道德,散播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明朝初年,张家从山西迁至此地,在南北大道旁开设旅店,因为延续了重学习、重礼仪的习惯,周边商旅络绎不绝,村落因此逐渐繁荣起来,并得名“店子”。

古来店子因学儒而兴,今日店子同样因诗礼而旺。“我们村村民有个习惯,不比车房、不比存款,要比就比谁家孩子学习好、有出息。”在邢海港看来,“博士村”里没有神话,是“比学赶超”的氛围促使一家影响两家、两家带动三家,身边的榜样不仅成了尚学进取的无声宣传,更在于用实际行动放大教育效应。

“村里一旦考出个大学生,假期就会自觉帮助亲戚和邻居家的弟弟、妹妹学习,传授学习技巧,俺家玉鹏就有两个学弟在他的帮助下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邢作峰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就是对上学念书有着一股子执念。而考出去的孩子不仅不自视清高,反而会主动帮助其他孩子学习,这种从家庭延伸至全村的学习氛围,或许就是“博士村”成名的“秘诀”之一。

如果说文化根基是店子村尚学之风劲吹的原生动力,那么,村“两委”为鼓励学习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同样发挥着显著作用。

“为了激发尚学进取精神,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我们每年暑期都会召开主题表彰大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新入学的大学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现金奖励,这个奖励重在强化教育意识。”邢海港说,教育意识的提升和教育氛围的营造是个漫长的过程,对此,村里会经常组织老教师、老党员、优秀学子父母分享个人经验,对村民开设家长课堂,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全方位巩固村子好学之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