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中药材提取,制剂配料、均质、灌装,最后由工人进行包装,我们的肤痔清软膏就可以等待出货了。”

4月15日,在修文经开区贵州绿太阳制药有限公司软膏车间,贵州绿太阳物流部部长李智龙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安排将已打包好的几百件肤痔清软膏发往甘肃等地。而在外包生产线上,伴随着包装设备的轰鸣声,外包班长莫秋海正和工人们全神贯注进行软膏的装盒、打包。

贵阳绿太阳外包车间工人正在包装

“2023年,贵州绿太阳实现产量653万盒,实现产值2.59亿元。企业发展迈出了大步子。”李智龙说。

近年来,贵州绿太阳抢抓中医药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创新求变助力医药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如何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这和企业大胆创新分不开。

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贵州绿太阳将药品改良和二次开发作为主攻方向,每年投入3%的研发经费,与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学校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项目合作制,注重研发的同时,更要注重成果的转化率,将科研转化为生产落地。”贵州绿太阳质量负责人勾东介绍。

贵州绿太阳技术中心试验员正在进行检测

“质量检验是生产的第一站。”在贵州绿太阳实验室,质量检验主管董成成告诉记者,无论是原料还是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工序,都要经过检验,发放合格证后才能进行下一环节,最终生产为成品。

为进一步降本增效,2022年,贵州绿太阳采购了自动包装生产线,实现了自动装盒、称重和打包,进一步减少了人工成本。

“除了我们外包生产线,生产流程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李智龙说。

医药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转变产业结构也是贵州绿太阳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招。

据勾东介绍,贵州绿太阳不仅在开阳拥有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还大力进行保健食品的创新和开发,初步形成了原料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保健食品产业链。

产品装车

“自己种植的富硒黄硒菊、富硒玫瑰花、富硒牡丹花,加工为富硒菊花酱、富硒玫瑰酱、富硒桑葚酱等。此外我们还有辣椒酱、易养粥、破壁松花肽奶粉;高端产品牡丹籽油,已申请产品发明专利的产品有秋梨枇杷汁。”勾东说。

经过27年的发展,如今作为一家生产销售贵州民族药——苗药为主体的制药企业,贵州绿太阳拥有苗药软膏制剂生产线、胶囊剂生产线及其他保健品生产线共计3条,具备了药品、保健品、保健饮料及化妆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产品畅销于23个省、市地区的销售市场,拥有7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技术。

今年一季度,贵州绿太阳实现产值8000万元,平均每月销售60-70万盒药品。“我们计划在五年内每年实现20%的增长,产量从800万盒提高到3000万盒。预计在2024年产值将突破3个亿。”李智龙说,未来,贵州绿太阳还将充分发挥贵州“天然食药材”宝库的优势,继续不断推进和壮大“大健康”产业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雪雪

编辑 管云

二审 李姗

三审 岳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