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談起三家分晉時總是唏噓不已,很多人甚至都認爲如果晉國還在,那統一天下的就不會是秦國了。可大家想過沒,同樣是卿大夫篡位,爲什麼隔壁的齊國能保持版圖完整,而晉國卻碎成了三塊呢?

帶着這個問題去重讀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就會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什麼巧合,而是人爲設計的結果。

一、晉國格局

三家分晉發生在公元前403年,但要弄清楚來龍去脈,還得把時間線往前推到公元前453年。

晉國卿大夫做大始於晉文公時代,在經過100多年的血腥兼併後,到了公元前453年的時候,當初的11個家族只剩下趙、魏、韓、智四家,一山尚且不容二虎,況且還是四頭大老虎。

沒人會懷疑他們中的某一家將會站在另外三人的屍體上接過晉國的天命。然而在公元前453年,歷史的走向卻因爲某個人爲的操作完全變了。

在四大家族進入總決賽的時候,他們的實力大致可以分爲兩個梯隊,智、趙爲第一梯隊,韓、魏爲第二梯隊。其中智家實力最強,趙家次之,韓、魏雖然名義上是四卿,但更像是來陪跑的。

韓、魏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使智、趙兩大巨頭誰也不敢率先攤牌。四足鼎立的局面從公元前497年六卿中的范家跟中行家出局到公元前455年晉陽之戰爆發,一共維持了42年。

但所有平衡終有被打破的一天,而按下決賽開關的這個人就是智伯。前面說過四卿格局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原因是韓魏兩國。因爲這兩個小國很明白,晉國這場權力遊戲最後只有一個勝利者,而他們自身體量小,發家晚,與智趙兩家的差距已經被拉開。除非出現奇蹟,否則韓魏兩家不可能有戲,而這個奇蹟就是哪天智趙兩家腦子瓦特了,拼它個兩敗俱傷。

但很顯然,智趙兩家不是傻子,之所以40多年一直沒有攤牌,無非就是怕便宜了韓魏這兩個小子罷了。

這種冷戰局面對智家而言尤爲難受,因爲他們家實力最強,也是最有可能勝出的一方。可總決賽老是等不來,輝煌的前景明明就擺在眼前,卻總是可望不可及。

二、智伯的殺招

對於智伯來說,要打破這個僵局,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在幹掉趙國的同時,避免元氣大傷被韓魏撿漏。

而在當時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趙國手上有一座晉國最堅固的城市:晉陽城,也就是後世的太原。當年六卿淘汰賽的時候,趙人就是憑藉這座堅城硬生生抗住了范家跟中行家的聯手猛攻笑到了最後。

所以現在問題的焦點就是如何在開戰後,以最小的代價拿下晉陽。答案我們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水攻。筆者認爲,智伯不是圍困晉陽之後纔想到水攻,而是想到了水攻的辦法之後纔去攻打的晉陽城。

如果不是這個原因,根本沒辦法解釋爲什麼明明範家跟中行家的前車之鑑就擺在眼前,他還要去死磕晉陽城,如果智伯就這點智商,他絕不可能混到那個位置上。

在開戰之前,智伯耍了一個花招測試了一下韓魏兩家的態度。他以孝敬公室的名義要求韓趙魏三家每人捐出一個萬戶城邑給晉候。韓家家主韓康子不想給,家臣段規告訴他先忍忍,等別人當出頭鳥再伺機而動。魏家的魏桓子也不想給,他的家臣任章也勸他暫時忍耐,讓別人當出頭鳥。

那這個別人是誰呢?還能是誰啊,只能是趙家的當家人趙襄子。

爲什麼他們都喫定了趙襄子會反對呢?因爲這個趙襄子的母親是個奴隸,按理說他是沒有繼承權的。是他爹趙簡子看中了這個孩子忍辱負重的優秀品質,頂着天大的壓力裝神弄鬼廢掉了原先的嫡長子伯魯,這才把他強行扶了上去。

智伯要地的時候,趙簡子剛去世三年,趙襄子新君初立,本就缺乏合法性,這要是一上來就割地,趙家人會怎麼看他?爲了逼迫趙襄子翻臉,智伯還特地給他加了一道保險,智伯跟韓魏要地的時候,只說要萬戶之邑。可到了趙襄子這裏,卻指名道姓說要“蔡地”跟“皋狼”。

想必大家都知道,秦趙同源。他們都是商紂王手下飛廉的後代,秦人的祖宗是飛廉的大兒子惡來,趙人的祖宗是飛廉的小兒子季勝。助紂爲虐說的就是他們家。這個家族在商朝滅亡後被打成了反,革命,日子一度過得十分悽慘。

不過季勝這一支的後人比較爭氣,到了他兒子孟增時已經混成了周成王的近臣,不但幫家裏摘掉了反,革命的帽子,還獲得了一塊封地:皋狼。到孟增的孫子造父時,由於爲周穆王駕車有功,這才被改封到了趙地。

史載: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爲周所殺,其後爲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爲趙。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爲宅皋狼。

也就是說,皋狼是趙人的龍興之地啊!智伯張口就要這個地方,擺明了就是要逼反人家嘛。可見他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打趙國。

打架就打架,那爲什麼要大費周章整這麼一出呢?爲了試探!

以智伯的實力,單挑任何一家,哪怕是兩家,都是十拿九穩,他唯一忌憚的就是趙、韓、魏三家聯手。如果三家衆口一詞反對捐地,那意味着韓、魏不想打破當前的平衡,如果強來,他們就會站隊趙家。那樣的話智伯就會選擇暫時收手,然後另尋時機。

如果韓、魏選擇委曲求全,那意味着他們想坐山觀虎鬥,火中取栗,想要看着他跟趙襄子兩敗俱傷。

那這仗就可以打了!

後來的事情大多數人都知道,智伯糾集了韓、魏兩家組成聯軍攻打趙家,趙襄子不敵,退到晉陽堅守。

我估計韓、魏兩家當時肯定很得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啊!

可他們很快就笑不出來了,智伯的水攻之計大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以至於趙魏韓三家的那點想法全都破了產。

先說韓、魏兩家,玩隔岸觀火的人最怕的就是兩虎相爭變成了一邊倒。那樣勝利的老虎會變得更加強壯,然後反過來把獵人喫掉。所以,韓、魏他們該怎麼辦?聯合城內的老趙一起幹掉智伯?

不行!

因爲圍城纔剛剛開始,趙氏的實力並沒有受損,如果現在乾死智伯,那分贓的時候最肥的那塊肉肯定歸趙家,到時候老趙會變成一個比智伯還可怕的存在。

那跟着智伯一起幹死老趙?

也不行!

幾乎可以想象,如果智伯實力保存完好,那趙國身上最大的那塊肉肯定不屬於韓、魏。到時候只會進一步拉大雙方的實力對比。

再說趙襄子這邊,他一開始打的主意就是復刻他爹趙簡子當年的光輝事蹟,用晉陽城來耗幹智氏的力量,畢竟攻城方的犧牲多於守城方那是板上釘釘的,等三家打得精疲力竭了,再一波反擊全部送走。

可誰也沒想到,智伯沒有傻乎乎地去強攻城池,而是玩起了水攻。其實也不怪他們想不到,畢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水攻啊!智伯在軍事史上的地位被嚴重低估了呀。

這時候擺在趙襄子眼前的出路有兩條:第一,坐困孤城,被智伯慢慢耗死。第二,趁實力還在,迅速出城決戰。

但是這條路也是九死一生,智伯的水攻是在城外修築起一道與城牆差不多高的堤壩反過來圍住城牆,然後引汾河水灌注。也就是說,堤壩跟城牆之間是一片大水澤,你出城就意味着要在水上搖搖晃晃跟人家堤壩上的軍隊作戰,這不是九死一生又是什麼?

可我們的趙襄子卻選擇了第三條路,一條誰也沒想到的路。

前面說過,韓、魏不敢聯合趙國是因爲智、趙誰贏了都沒他們好果子喫,可如果趙國被削弱到了一定程度呢?那韓、魏、趙聯合的基礎不就有了嗎?!

沒錯,趙襄子留下來就是爲了自殘。這對於同樣陷入智伯陷阱中的韓、趙、魏三家而言是唯一一個三贏之法。

仔細看看晉陽之戰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趙襄子並沒有一開始就跑去跟韓、魏兜售那套脣亡齒寒的理論,而是等到三年後趙人瀕臨崩潰邊緣了,纔去找他們。

史載: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羣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

此時智伯怎麼想的呢?

他前面所有裝神弄鬼的操作,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防止韓、趙、魏三家聯合。現在三家聯合的基礎有了,他難道不知道嗎?他難道不害怕嗎?

實際上,智伯身邊的人早就三番五次提醒他要小心三家勾結,可智伯卻始終置若罔聞,只是把消息告訴韓、魏兩家的族長敲打一下他們。

智伯的自信來源於他認爲三家根本不可能會合,韓、魏就算有想法也翻不了天。爲什麼呢?前面說過,晉陽跟他們之間可還隔着一個大水塘呢!而從史料的字裏行間來看,當時守護堤壩的全都是智氏的人。

因爲史書關於晉陽之戰有這麼一條記載: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衆。遂殺智伯。

這段記載透露出兩個耐人尋味的信息:

第一,突襲堤壩是趙襄子乾的,韓、魏沒有參與,此時韓、趙、魏三家已經合謀,如果堤壩上有韓、魏的人,何必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讓人家趙襄子來突襲堤壩呢?他們自己挖開堤壩不就行了嗎?唯一的解釋就是:堤壩上全都是清一色的智家軍,人家智伯也在防着他們呢。

第二,趙襄子有能力突襲堤壩並決堤。

這就非常弔詭了。堤壩是水淹晉陽的關鍵,智伯必然重兵把守,趙襄子能突襲成功,就說明他手上一直掌握着一股精銳力量,一股可以隨時突破堤壩的精銳力量。智伯估計做夢都沒想到老趙居然會有這麼一手,畢竟你有這能耐爲什麼還被我泡了三年?

對啊,過去三年,趙襄子爲什麼沒用這股力量?因爲這場戰爭中水攻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樣起了決定性作用,洪水其實淹不死三家聯軍的,他的作用是讓“智伯軍救水而亂”。

在上面那段記載中,趙襄子是先利用洪水使智伯的軍隊混亂,然後再與韓、魏三面夾擊,這才幹掉了智伯的。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韓、魏配合,趙襄子三年前就算挖掉堤壩,他能吞掉智韓魏三家聯軍嗎?不能!如果洪水真的這麼管用,他爲什麼不乾脆連韓魏一起送走?爲什麼還要費盡心思聯合他們?

所以,三年前趙襄子挖掉堤壩,最多也就是成功突圍而去罷了!可突圍的結果最好也就是回到戰前四家對峙的局面而已!那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如果他選擇坐守孤城自我削弱,就可以聯合韓、魏一勞永逸乾死智伯。換作是你,你會怎麼選?

由此可見,這場戰爭中真正關鍵的是趙襄子的隱忍。此人的心性實在非常人可比啊。戰後,趙氏實力遭到削弱,他分到的土地看着最大,實際只是太行山中部的貧瘠之地,而魏氏則瓜分了晉國的核心區:河東地。從此三家實力對比發生了質的改變,趙家再也不能隨意拿捏韓、魏,而歷史也從這一刻走上了一條不同於田氏代齊的道路。

文史君說

在三家分智這場博弈中,智伯機關算盡步步殺機,趙襄子隱忍蟄伏後發制人,智趙兩家爲了生存都使出了渾身解數。趙襄子作爲勝利者,理應得到歌頌,但智伯這個失敗者也同樣值得我們敬重。

相關文章